Category:

肌膚保養 網路分享


檸檬小黃瓜薄荷水,清新解膩,口氣清爽;圖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以為臉乾、粗糙、脫皮只是過敏或曬傷?其實,可能是你「喝太少水」了!營養師陳珮淳於其臉書專頁「熊抱營養師|珮淳」指出,現代人普遍水分攝取不足,導致「乾性發炎」成為肌膚問題的幕後元凶,從皮膚鬆垮、毛孔粗大,到爆痘、泛紅,全都可能與「缺水」有關。若是擔心水沒味道,可自製檸檬小黃瓜薄荷水、莓果奇亞籽美容水、花果乾泡茶、冷泡茶加檸檬片,美顏又補水。

喝水不足 肌膚危機四伏

根據陳珮淳說明,水分攝取過少會導致多重肌膚問題,包含:

●膠原蛋白失去支撐 → 臉部鬆弛老化。

●肌膚屏障崩壞 → 脫皮爆痘。

●代謝變慢 → 毛孔粗大、氣色暗沉。

●細胞乾癟 → 敏感泛紅、提前老化。

陳珮淳強調,「細胞缺水就像乾掉的海綿,擦再多保濕品也補不上,關鍵要從體內補水。」

補水黃金公式:體重×30~35c.c.

她建議每日喝水量應依體重計算,例如50公斤的人,建議攝取1500c.c.以上,夏天或高活動量時更應達1750~2000c.c.。此外,她也提出理想的喝水時機:

●起床後一杯溫水,喚醒代謝。

●每餐前30分鐘喝水,有助消化。

●下午補水,避免嘴饞誤吃點心。

●睡前一小杯,夜間避免脫水。

莓果奇亞籽美容水,富含植化素與纖維,美肌促代謝;圖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不愛喝水?試試這些「美顏補水法」

為了幫助不愛喝白開水的人建立補水習慣,陳珮淳推薦以下創意喝法:

●檸檬小黃瓜薄荷水:清新解膩,口氣清爽。

●莓果奇亞籽美容水:富含植化素與纖維,美肌促代謝。

●花果乾泡茶:少女感UP,果香濃郁。

●冷泡茶加檸檬片:如白桃烏龍或茉莉綠茶,抗氧化又提神。

5大營養素助攻肌膚喝飽水

除了補水外,陳珮淳也提醒應補充以下五大「抗乾荒營養素」:

1. 維生素E:抗氧化、保護皮脂膜(來源:酪梨、堅果、菠菜等)。

2. 維生素A:幫助表皮修復與更新(來源:紅蘿蔔、蛋黃、肝臟)。

3. 茄紅素:天然防曬,維持膠原蛋白(來源:熟番茄、西瓜、紅椒)。

4. 抗氧化植化素:穩定細胞、抑制發炎(來源:莓果、綠茶、葡萄籽)。

5. 高水分蔬果:補水又促進代謝(來源:小黃瓜、西瓜、奇異果)。

皮膚問題不只是表面 關鍵是細胞是否喝飽水

「你不是乾,是缺水+發炎+老化!」陳珮淳語重心長表示,許多人到了脫皮、卡粉才發現保濕無效,其實從日常喝水習慣與營養攝取做起,才能真正養出水嫩彈潤的肌膚。從今天開始,不妨試著喝對水、喝足量,讓肌膚從細胞開始發光,整天不乾、不油、不垮!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物理防曬」不等於安全?「化學防曬」真的致癌?皮膚科醫全解密!

你以為擦了防曬乳就萬無一失?當心防曬成分反傷皮膚!

刺癢、發燙、甚至引發過敏反應,很多人根本擦錯防曬乳還不自知!

今天《健康1+1》邀請皮膚專科醫師,深入解密防曬乳的選擇原則:哪些成分會擾亂荷爾蒙、可能致癌?SPF、PA怎麼看才有意義?防曬衣、陽傘真的有用嗎?最重要的是——你知道皮膚癌不只會長在臉上,還可能出現在腳底和指甲縫嗎?

今日專家

陳彥達
皮膚專科醫師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北榮總內科部〉住院醫師
+〈台北榮總皮膚部〉住院醫師
+〈台北榮總皮膚部〉總醫師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 臉書粉專〈陳彥達醫師的塔塔皮膚診療室〉 https://www.facebook.com/TATACLINIC/

時間

美東時間早上9點:7/25 週五 9:00am
中港台時間晚上9點:7/25 週五 9:00pm

每週二-週六鎖定直播:防疫身心靈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沁蓮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年7月25日

胡惠福醫生
杏林筆記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一位38歲女士,從來不做防曬措施,半年前發覺小腿後側長出一粒5毫米的黑色丘疹,愈長愈大,不痛不癢,幸好被家人發現,勸她諮詢皮膚科醫生,經皮膚組織切片後確診「黑色素瘤」,幸好還沒擴散到淋巴組織或其他器官。
黑色素瘤是皮膚癌的一種,約佔整體個案的5%,白種人患上的風險較高,但隨着極端天氣,夏天愈來愈長, …

(節錄)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艾比6年前遇上氣爆,經手術與復健後,如今幾乎看不出傷口。(圖/翻攝Reddit)

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Abigail Alexander(艾比),6年前在柬埔寨遭遇一場毀滅性氣爆,導致全身40%皮膚嚴重燒傷,如今她勇敢地在社群媒體分享自己歷經多次手術與復健後的蛻變模樣,感動無數網友。

根據外媒報導,2019年時,年僅18歲的艾比在柬埔寨暹粒擔任英語教師,與英籍同事一同騎乘機車外出時,不幸遇上加油站油罐車爆炸意外。該車運送440加侖燃料,在加油站引發火球瞬間吞噬周遭,造成十多名傷者。艾比與來自英國的Zoe Eleftheriou同為重傷者,艾比全身多處二到三度灼傷,情況一度危急。

當時的她不僅頭髮被剃短,臉部明顯燒傷,全身被繃帶包裹送醫急救,還一度陷入昏迷,後來返回美國接受皮膚移植與復健治療,甚至需重新學會走路。她坦言:「重學走路超痛苦,但我恢復得比想像中快!」

如今23歲的艾比已為人母,她在社群媒體Reddit上以「crispy mom」(脆皮媽媽)自稱,貼出從病床到現今陽光生活的6張對比照,展示堅韌重生的軌跡。雖然雙腿與手臂仍留有疤痕,但她的臉部幾乎已無明顯燒傷痕跡,外表恢復良好,讓人難以將她與當年重傷形象聯想在一起。

她表示,復健初期讓她感到彷彿被人生拋下:「我從一個自信漂亮的女孩,變成剃頭、燒傷、身處不幸福婚姻的人。」但她也強調,這段經歷帶她走向新的幸福人生,「我現在有個未婚夫和一位可愛女兒,生活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美好。如果要再經歷一次,我也願意,因為值得。」

艾比透露,目前她的左腿幾乎全是皮膚移植,右腿仍有明顯傷痕,雙腳也曾燒傷。她以輕鬆語調形容:「右腿上有個洞,我還會在酒吧叫陌生人從裡面喝shot!」她也幽默表示,「看到我女兒的小手碰著我的移植皮膚,真的很感動,從沒想過我能再次感受這種幸福。」

這段從火海重生的故事,讓艾比成為勵志代表。她的貼文底下湧入網友鼓勵留言,稱讚她的堅韌與樂觀是「真正的重生之美」。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夏季到海邊玩很棒,該如何防範曬傷與曬黑?護理師提出指引。(圖取自shutterstoc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夏季來臨,正是享受陽光的美好時機;但對敏感性肌膚而言,豔陽也是潛在的嚴峻挑戰。如何運用保濕溫熱促進肌膚健康,同時避免紫外線加劇肌膚刺激,就需要更精準的照護策略。中華民國美容醫學會護理美容小組召集委員郭貞君分享多項建議,協助敏感肌族群安度盛夏。

郭貞君表示,在討論防曬產品的選擇之前,必須先深入了解敏感肌的生理特質。泛紅、乾癢、刺痛、緊繃,甚至脫屑或小疹子都是敏感肌的常見表現。這些生理表現的根源,多半指向肌膚屏障功能受損,導致對外界刺激的防禦力下降。

儘管醫學界對敏感肌膚的確切成因仍在探討,但臨床上已經觀察到保養品中的防腐劑、香料、乳化劑等輔助成分,其日積月累的「劑量效應」就是誘發刺激性皮膚炎的常見因素。當錯誤保養成分持續累積遇上夏季的高溫、高濕與強烈紫外線,一次保養就可能成為最後那根稻草,觸發各種濕疹、敏感與泛紅。對敏感肌的朋友來說,防曬不僅是美白、抗老的美容議題,更是維持膚況穩定的健康關鍵。

郭貞君提醒民眾平日可以細心觀察自己的皮膚在不同環境與溫度下的反應。是否在特定情況下(如運動後)容易泛紅?是否對某些產品常感不適?這些觀察有助於您判斷自身的敏感程度。若能輔以自我照相等圖像紀錄,科學化的對照當然比單純依賴記憶更為準確。

針對敏感性膚況,「避開化學性防曬成分」絕對是重要原則。醫學界公認的黃金標準是物理性遮蔽措施,其次才是物理性防曬產品。前者包含避開正午時段的陽光曝曬,使用寬邊帽子、太陽眼鏡及穿著長袖衣物。對於化學性防曬成分,物理性防曬成分同樣透過二氧化鈦(TiO2)與氧化鋅(ZnO)等礦物粉末作為紫外線遮蔽、散射的介質;只要這些粉末顆粒不會堵塞皮脂腺分泌,就能避免敏感肌的乾燥膚況更為惡化。

無論選擇何種防曬品,大面積使用前,務必在「臉部預計使用的區域」(如臉頰、下巴)進行小範圍測試。手臂內側或耳後塗抹測試的老式建議主要用於篩檢傳統的過敏原。

郭貞君提醒,現代保養品配方已大幅革新,這些傳統過敏原多半都被避開了;現代敏感肌面臨的挑戰更多源自於劑量累積產生的總和刺激。因此直接在臉部小範圍試用,才能模擬真實使用時的劑量累積,有效判斷產品是否會引發刺激反應。

過去的防曬教育多強調塗抹防曬乳。隨著敏感肌問題日益普遍,現代的消費者需要更全面的防護思維。防曬不應僅止於塗抹,而是應時刻謹記「多重防護」,才能為肌膚築起更安全的保護網。郭貞君提醒,對敏感性肌膚而言,善用物理性遮蔽措施,盡量避開紫外線,絕對是防曬的核心要義。

善用物理遮蔽:衣帽是第一道防線

寬邊帽與織法緻密但透氣的防曬衣物,是夏季不可或缺的物理屏障。寬邊帽能有效遮蔽臉部、頸部肌膚。得益於紡織科技進步,現代衣物已能兼顧遮光與透氣,可尋找具UPF(紫外線防護係數)標示的產品。若無相關標示,選擇深色、織法緊密的衣物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防護。

聰明躲避:避開紫外線高峰

在戶外活動時,應主動尋找樹蔭、遮陽傘或建築物等遮蔽處。尤其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紫外線高峰時段,應盡量避免長時間曝曬,此舉不僅保護皮膚,也能減少對眼睛的傷害。

正確塗抹:足量且溫和是原則

物理性防曬品的防護力完全仰賴粉體遮蔽作用,因此「足量」且「均勻」是關鍵,必須確保在肌膚表面形成一層完整的防護膜。對敏感肌而言,塗抹手法應輕柔,避免過度摩擦造成刺激。同時,防曬粉體會因流汗、摩擦而流失,需定時補擦以避免效果遞減。郭貞君再次強調,優先採用物理遮蔽,並搭配物理性防曬品,是現今最周全的夏季防護策略。

曬後保養:溫和修護,舒緩維穩

即使做足防曬,敏感肌膚仍可能因高溫、濕氣及少量紫外線而出現不適。因此,曬後的居家照護至關重要,正確的清潔與保養能有效舒緩肌膚,幫助受損屏障恢復健康。

溫和清潔基礎:避免過度刺激

曬後肌膚尤其脆弱,清潔時務必選擇溫和的潔顏品,並以輕柔手法進行。切勿因為流汗或防曬品的黏膩感,而使用強力去油產品或用力搓揉。過度清潔會破壞肌膚表層健康的皮脂膜,反而加劇脆弱。正確的清潔應是在洗後仍能感受到皮膚保有一層薄薄的水油感。洗後用柔軟毛巾輕輕按乾水分,就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皮脂膜。

基礎保養 舒緩修護

「及時補水,舒緩鎮靜」是曬後保養的最高指導原則。曬後肌膚水分散失,此時可使用成分單純的保濕產品迅速為肌膚降溫補水。選擇含有神經醯胺、玻尿酸、維他命B5等有助於修復肌膚屏障成分的產品。但郭貞君也提醒,考量到任何成分都存在累積風險,即使是溫和的產品,長期使用下仍需時時檢視肌膚的細微反應,以確保長期使用安全。

簡化保養步驟 避免疊加負擔

「簡化」是敏感肌保養的黃金法則。夏季曬後更應避免疊加過多產品,以減少肌膚的代謝負擔。所謂的「簡化」,不僅是「減少給予」,更要「避免傷害」。另外,即便面對曬後的皮膚美白需求,除非確保肌膚回穩,否則更應用安全的保濕措施使角質柔軟代謝,完全避免錯誤酸蝕美白甚至摩擦去角質等刺激行為。最後,充足睡眠是最好的內在修護,簡化且規律的作息也能提升肌膚自我修復能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東電子報]記者 王頎澔/台東報導

台東縣衛生局與卑南鄉衛生所積極規劃運用智慧科技克服傳統醫療服務之局限,開設遠距醫療皮膚科專科門診,並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合作,自114年7月16日起正式啟動遠距醫療皮膚科專科門診,於每週三上午10時至11時提供看診服務,突破地理環境限制及缺乏專科醫師資源的限制。

促進健康平權是臺東縣一貫秉持的信念,臺東縣衛生局自109年5月起至今,已在14鄉鎮及離島衛生所辦理遠距醫療專科門診服務,全縣佈建率達88%,現今各衛生所提供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及離島心臟內科等專科診療服務,大幅增加縣民就醫可近性。

臺東縣衛生局局長孫國平表示,以「網路代替馬路」的就醫模式,打造全國第一的5G遠距醫療服務,使鄉親可就近在衛生所看診及檢查,不需花上交通及等候時間看病。臺東縣遠距醫療與台東馬偕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建立合作機制,衛生所透過遠距會診讓醫學中心專科醫師親自看診,使偏鄉山地離島地區民眾不必舟車勞頓,到鄰近且熟悉的衛生所即可使用遠距醫療服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守護臺東縣民的健康。

衛生局進一步說明,臺東縣自109年5月開辦遠距醫療服務至今,已服務超過1萬7千人次,今(114)年度衛生所持續將遠距專科醫師資源帶入社區及部落,迄今共計巡迴設站162次、服務825人次、佈建點位達100個;另東河鄉衛生所結合高醫攜手法務部矯正署泰源監獄,建置全國第一個特殊場域遠距醫療服務,提升矯正機關之醫療可近性,今年度迄今共計服務149人次之收容人,以實現每人都可以獲得高品質且負擔得起的衛生保健服務願景。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創新聞/記者黃淑貞報導〕由全球超過10,000位皮膚美學專科醫師推薦、NO.1 頂級科學護膚品牌『SkinCeuticals 修麗可』與『彭賢禮皮膚科診所』共同攜手合作,由彭賢禮院長所領軍的皮膚醫學專業團隊,整合「皮膚醫學專 科」、「雷射醫學美容」、「頭皮植髮專科」三大領域,結合個人皮膚管理概念的全方位美容醫學中心,迅速與國際最新的美容醫學科技接軌,以專業醫學背景與嚴謹技術,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的醫美療程。

修麗可頂級科學護膚品牌 漢神巨蛋快閃開幕體驗
▲修麗可科研肌膚升級站在活動期間推出年度最深全產品九五折驚喜優惠。(圖/記者黃淑貞攝)
在漢神巨蛋購物廣場一樓打造出與全球醫美最新抗老趨勢無縫接軌、全台第一座設有全方位抗老保養結合專業醫美級肌膚檢測諮詢服務的『修麗可科研肌膚升級站』,針對各式肌膚老化問題,結合四大熱門醫美療程,提供肌膚最完整的抗老必備品。從今天起至27日一連7天,每日一對一為消費者量身訂製、根據膚況問題規劃專屬修麗可抗老保養處方箋及建議最適合的醫美技術,精準解決問題,達到全方位的完美效果。2025修麗可科研肌膚升級站在活動期間推出年度最深全產品九五折驚喜優惠,及線下快閃獨家組合,開放現場試用體驗與訂購,參加肌膚檢測還可獲得明星商品 CE 抗氧化精華 4ml&煥白防曬 3ml、多款消費超高價值滿額贈與豐富贈禮,滿滿回饋給所有喜愛修麗可與參與活動的消費者朋友們。

修麗可頂級科學護膚品牌 漢神巨蛋快閃開幕體驗
▲修麗可頂級科學護膚品牌,今天起一連七天在高雄漢神巨蛋購物中心一樓舉辦快閃開幕體驗,想要肌膚升級的朋友可要把握機會喔。(圖/記者黃淑貞攝)
『修麗可 科研肌膚升級站』精心規劃三大吸睛必逛亮點:【1】修麗可肌膚檢測區:採用醫美診所規格高階醫美級肌膚檢測儀,是漢神巨蛋購物廣場現場全館規格最高、檢測細節最多的檢測儀,平常只能在高端醫美診所體驗到的檢測儀,修麗可引入現場直接提供最頂規的檢測,應用頂尖 3D 影像技術與 AI 測膚演算法精準探測肌膚 17 個面向(皺紋、斑點、毛孔、青春痘、敏感度等)全方位分析,並由專業美容師一對一膚況解析,取得個人專屬肌膚檢測報告,還可獲得修麗可客製化保養產品以及科學美容諮詢適配產品的服務。於現場檢測完可獲贈【修麗可 CE 抗氧化精華 4ml&煥白防曬 3ml│價值 NT$976】,同時開放現場報名消費者,名額有限,盡速預約!

修麗可頂級科學護膚品牌 漢神巨蛋快閃開幕體驗
▲修麗可頂級科學護膚品牌,今天起一連七天在高雄漢神巨蛋購物中心一樓舉辦快閃開幕體驗,想要肌膚升級的朋友可要把握機會喔。(圖/記者黃淑貞攝)
【2】修麗可頂級整合式 ISC 保養展示區:深入了解修麗可結合臨床實證高效配方的整合式保養,不只用在醫美施作前建立肌膚耐受性,還能於醫美施作中與施作後修護/增強/延長美容效果,修麗可全系列產品皆可與自身醫學美容搭配,攜手皮膚專科醫師根據台灣熱門醫美四大療程提出科學護膚方案(A)淡斑煥白項目(皮秒雷射、脈衝光等)(B)抗皺淡紋項目(肉毒桿菌素)(C)緊緻抗老項目(電波、音波等)(D)直補膠原項目(水光針、膠原蛋白增生劑),分別提供最完整產品套組,精準改善不同的肌膚需求,由美容師進行專業診斷,針對個別需求提供安全、有效的產品建議,訂製個人化專屬抗老處方箋。

修麗可頂級科學護膚品牌 漢神巨蛋快閃開幕體驗
▲修麗可頂級科學護膚品牌,今天起一連七天在高雄漢神巨蛋購物中心一樓舉辦快閃開幕體驗,想要肌膚升級的朋友可要把握機會喔。(圖/記者黃淑貞攝)
【3】修麗可明星商品展示區:此區展示修麗可肌膚抗氧化&逆轉糖老化二大重要權威級明星產品,一是累積修麗可 30 年抗氧臨床研究,擁有獨家專利抗氧黄金參數的抗氧化 No.1《修麗可超濃度 CE 緊緻修護抗氧化精華》另有 2025 年重磅新品,突破性動態抗皺科技,首創 5 大抗皺科研專利複合胜肽《P-TIOX超胜肽抗皺極光精華》,臨床實證動態淡化九大肌膚深層紋路。

修麗可頂級科學護膚品牌 漢神巨蛋快閃開幕體驗
▲修麗可科研肌膚升級站在活動期間推出年度最深全產品九五折驚喜優惠。(圖/記者黃淑貞攝)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香港城市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藍鯊(blue shark)皮膚中的納米結構,不僅使其呈現標誌性的藍色,更可能賦予其如變色龍般的顏色變換能力。

在環境中主動調整顏色十分罕見

研究指出,動物的顏色主要透過兩種方式產生:一是利用色素細胞吸收特定波長的光,二是利用微觀結構散射光線,如孔雀的羽毛。而能在環境中主動調整顏色,則更為罕見。

觀看影片

研究團隊利用光學與電子顯微鏡等技術,檢視了藍鯊皮膚上如牙齒般的鱗片,即「真皮齒」(dermal denticles)。他們在其內部的髓腔中,發現了兩種關鍵的納米結構:能反射藍光的鳥嘌呤(guanine)晶體,以及能吸收其他顏色光線的黑色素(melanin)微粒。

綠色和黃色轉換

團隊進一步發現,這些結構的功能不僅是為了呈現藍色。鳥嘌呤晶體層之間的狹窄間距使其反射藍光,但模擬結果顯示,若這些間距變寬,鯊魚皮膚就可能轉變為綠色或黃色。變色龍正是透過類似的原理,調整體內鳥嘌呤晶體的排列來變換顏色。


深海隱身戰衣!藍鯊皮膚納米結構曝光,城大科學家似變色龍識變色。X平台圖片@VKamska

增強偽裝效果

科學家推測,這種能力能極大地增強藍鯊的偽裝效果。例如,當牠們下潛至更深的水域時,更大的水壓可能會將晶體層推得更近,使其膚色變暗以融入周遭環境。

效果僅在模擬中被證實

目前,這些效果僅在模擬中被證實。研究團隊計劃在野生鯊魚的自然環境中,進一步研究此機制的實際運作情況,以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在納米度上創造顏色的驚人工程。此研究已於比利時的實驗生物學學會年會上發表。

國外最新研究宣稱,上年紀的人一周只要吃兩顆雞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就會減少約四成,雞蛋裡的膽鹼能降低這種漸進式疾病的風險。

膽鹼能減少4成風險

據外媒報導,膽鹼(Choline)這種營養素對肝臟、腦部健康的發展、肌肉運動,維繫神經系統健康及新陳代謝,都極為重要。

觀看影片

雖說以往研究已指出,吃雞蛋有助於認知表現,但波士頓、華府及芝加哥學者們完成的新研究發現,雞蛋裡的膽鹼可以保護腦細胞,不致衰敗、受損,,能減少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失智症風險達四成。

研究1024名對象

為找出吃雞蛋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關聯,學者們分析1024位沒有失智症參與者的資料,請他們填寫一張哈佛大學研發的食物頻率問卷,了解他們過去一年一般吃什麼,包括多常吃雞蛋。


國外研究稱每周吃兩個雞蛋, 失智風險可能減四成。資料圖片

國外研究稱每周吃兩個雞蛋, 失智風險可能減四成。資料圖片

參與者填完之後,學者們後續追蹤將近7年,每年評估他們阿茲海默氏症的失智跡象。學者們把參與者按吃雞蛋的頻率分為四組,也就是每月吃不到一顆、每周吃一到三顆、每周一顆、每周兩顆或以上。

用多種統計模型評估

參與者的回答、他們接受認知力測驗取得的數據,再用多種統計模型來評估。除了1024位參與者,還有578位參與者身故之後,把腦部捐出供研究之用。這些大腦樣本讓學者們得以評估,他們攝食的雞蛋數量,是否與失智證相關指標有關。


國外研究稱每周吃兩個雞蛋, 失智風險可能減四成。資料圖片

國外研究稱每周吃兩個雞蛋, 失智風險可能減四成。資料圖片

常吃雞蛋風險更低

結果指出,人一周至少吃一顆雞蛋,臨床確診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比率,就比很少吃的人低很多。明確說起來,一周吃一或多顆的那兩組,阿茲海默症發作者,其風險比起每月吃不到一顆的參與者群組,要低約一半。而更常吃雞蛋的人,隨時間下來,膽鹼的平均值要明顯高得多。學者們推理認為,膽鹼就保護腦細胞受損一事,扮演重大角色。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儘管防曬技術不斷進步,皮膚癌的發生率卻未見下降,甚至逐年攀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圖片來源/Pixabay)

被防曬霜掩蓋的皮膚癌危機

說到夏天,大家自然會聯想到陽光與沙灘。但出遊之際,除了玩樂,更多人擔心的是曬黑、曬傷。因此,面對烈日這個無聲的大敵,人手一瓶防曬乳早已成為基本配備。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即使勤勞補擦防曬,一整天下來仍然曬傷?又或者,每天早上將防曬抹好抹滿才出門,但一個夏天過去,膚色仍明顯變深?

根據研究,防曬乳雖然可以延緩皮膚曬紅的時間,卻也可能讓紫外線以更隱蔽、但同樣危險的方式對細胞造成損傷。本篇文章採訪高雄醫學大學皮膚科胡楚松教授,帶大家一探防曬的原理,以及潛藏在「安心感」背後的健康風險。

紫外線的雙面刃

陽光是維持生命的重要來源,但過量日照卻是健康的隱形殺手。陽光中的紫外線(UV)是肉眼看不見的高能量輻射,其中以 UVA(長波紫外線)和 UVB(中波紫外線)為主。

波長較長的 UVA 穿透力強,能直達真皮層,刺激黑色素生成,使肌膚變黑。這也是為什麼膚色越白的人越容易曬傷——因為皮膚內的黑色素較少,無法有效吸收紫外線。UVA 也容易造成光老化,例如脫皮、皺紋等症狀,因此現今許多抗老保養中,「防曬」早已是關鍵步驟之一。

相較之下,波長較短的 UVB 雖然大部分會被大氣層過濾,但剩餘的能量卻高於UVA許多,足以直接破壞皮膚細胞的 DNA,造成曬傷甚至脫皮。這種反應其實是皮膚試圖排除受損細胞的防禦機制。但若長期反覆發生,修復能力下降,錯誤就會一點一滴累積,細胞變異的風險也隨之提高,最終可能發展成皮膚癌。

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UVB 除了讓 DNA 出現損傷,還可能影響一種稱為「表觀遺傳」的機制。簡單來說,DNA 是細胞內的說明書,而表觀機制就像這本說明書的書籤和開關,決定哪些指令要執行、哪些先被隱藏。當 UVB 改變這些開關的運作方式,即便 DNA 本身沒有變異,也可能讓細胞誤啟動錯誤的指令,進而走向癌化。

抵禦烈日的盾牌—防曬乳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努力與烈日對抗。早在數千年前,古埃及人便以魯冰花與方解石調製塗劑防曬;古希臘壁畫中,戰士以橄欖油混沙塗身,也意在抵擋日曬。到了 20 世紀,隨著科技發展,第一瓶現代化學防曬乳於 1928 年問世,開啟了防曬科技的新時代。

防曬乳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若忽略正確使用與曝曬觀念,可能暗藏皮膚癌風險。(來源:pexels)
防曬乳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若忽略正確使用與曝曬觀念,可能暗藏皮膚癌風險。(來源:pexels)

胡教授表示現代防曬品主要分為兩類:

1. 化學性防曬:像是二苯甲酮這類成分,可以吸收紫外線,並轉化為熱能釋放到空氣中,相當於「吸光海綿」。

2. 物理性防曬:使用氧化鋅、二氧化鈦等礦物,將紫外線反射或散射,形成一層「反光盾牌」。

此外,防曬產品上常見的標示也有其意義: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針對 UVB,延長曬紅時間。例如 SPF 30 表示可延長 30 倍的曝曬時間。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針對 UVA,延遲膚色變黑的程度。PA+++ 代表可延長 8 倍以上的防黑時間。

隨著人們對防曬的期待從預防曬傷進一步延伸到抗老與抗癌,市面上的產品也越來越多元,對應各種生活需求。

刃與盾的交鋒:為何皮膚癌仍不斷攀升?

儘管防曬技術不斷進步,皮膚癌的發生率卻未見下降,甚至逐年攀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研究指出,防曬乳雖然能減少曬紅的速度,但同時也給人一種「安全錯覺」,使人無形中延長了日照時間。這導致更多人長時間曝曬在「低強度」的紫外線之下。看似比較溫和的日曬,實則危機四伏。

當皮膚在低強度紫外線下持續受到刺激,細胞往往不會立刻啟動自我修復或防禦機制,反而會在受損的情況下持續分裂。這時,細胞內會產生一種叫 ROS(活性氧)的有害物質,像是氧的「毒氣版本」,會攻擊 DNA 和細胞內結構。ROS 若長時間累積,就會引發慢性發炎,進一步讓錯誤的細胞不斷繁殖,最終可能演變成腫瘤。

這種情況就像「溫水煮青蛙」,低強度的傷害看似不痛不癢,但其實更容易讓細胞逐漸走向癌變而不自知。

防曬的目標是「盡情享受陽光,卻不留下傷害」,提醒我們除了防曬乳,還需正確認識紫外線風險。(圖片來源:pexels )
防曬的目標是「盡情享受陽光,卻不留下傷害」,提醒我們除了防曬乳,還需正確認識紫外線風險。(圖片來源:pexels )

照亮未來的防曬新視野

紫外線的威脅不只是造成 DNA 的突變,更會悄悄破壞控制基因表現的「開關系統」。在戶外活動普及的現代社會,防曬早已不只是愛美的選擇,而是健康的必要。

防曬乳依然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它不是萬能的盾牌。唯有理解紫外線的本質,以及防曬產品的實際運作方式,才能真正避開曝曬的陷阱。

值得期待的是,根據胡楚松教授的說法,一些皮膚癌的關鍵其實來自「基因開關」的錯亂,而非基因本體的破壞。這代表未來有機會透過藥物調控,逆轉這些開關的失常,與防曬技術結合,開創出一種全新的「主動式防曬」策略,為我們的皮膚健康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資料來源

1. 採訪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皮膚科 胡楚松 教授

2. 紫外線照射所導致皮膚癌化過程之表觀基因變化:皮膚癌之預防及治療

3. 紫外線B照射強度對皮膚癌化的影響:探討促進表皮增生異常之分子研究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技大觀園。

延伸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乾癬是一種常見且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全台約有超過10萬名乾癬患者,其主要症狀為皮膚紅斑、脫屑與搔癢,嚴重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中醫理論認為乾癬是免疫系統失調的皮膚疾病,並且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指出,日前有1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女童,頭皮、手肘、膝蓋與小腿出現大片紅斑,並伴隨銀白色脫屑,奇癢難耐,甚至癢到無法入眠,隨即至豐原醫院求診,經過四個月的中醫調理,皮膚逐漸恢復光滑,也重拾自信笑容。

豐原醫院中醫師蘇紋華表示,天氣變化大,許多人出現皮膚乾癢、脫屑、紅疹等症狀,常誤以為只是單純乾燥,塗抹乳液即可改善,卻忽略了可能是乾癬(psoriasis),中醫稱之為「白疕」,屬「癬症」的一種,與體質、情緒密切相關,乾癬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皮膚疾病。蘇醫師進一步指出,當免疫細胞異常活躍,導致皮膚細胞過度增生與代謝異常,便會在表皮堆積,表皮堆積形成如魚鱗狀的脫屑,俗稱「銀屑」,乾癬常見好發部位為頭皮、肘部、膝蓋、背部等。

乾癬常見體質分為四型

蘇紋華醫師表示,乾癬的發生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許多患者有明顯壓力史或情緒起伏,並易於冬季復發。蘇紋華醫師指出,中醫講求「體質辨證」再治,常見體質分為四型:

「血熱型」:紅斑劇癢、口乾舌紅。

「血燥型」:皮屑厚多、皮膚乾裂、舌紅少津,屬陰血不足。

「血瘀型」:疹塊色暗、反覆不癒。

「氣血兩虛型」:病程長、容易疲倦、病情遷延不癒。

針對不同體質,治療上採取「內調外治」三大策略,「內服方劑」依個人體質開立清熱涼血、養血潤燥或活血化瘀的中藥;「外用療法」衛教指導使用成分單純的清潔保養品;「日常調養」避免發物、辛辣與海鮮,維持規律作息與穩定情緒。


乾癬害小六女童奇癢難耐,夜夜難眠!中醫依體質辨證調理,拯救破皮人生

蘇紋華醫師表示,乾癬的發生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圖片提供/豐原醫院)

蘇紋華醫師提醒,乾癬雖為慢性病,但只要找出體質根源、配合生活調整,大多可有效控制,她強調:「減壓、抗焦慮是關鍵,壓力過大容易誘發復發。」飲食應清淡,避免油炸與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加劇症狀,乾癬不只是皮膚問題,更是體內失衡的外在表現,中醫從根本調理,透過辨證論治與內外兼施,幫助身體恢復自癒能力,遠離反覆發作困擾,回歸正常生活。

手刀快來點!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天熱吃冰、吹冷氣,經痛跟著來!周宗翰中醫師:6招遠離經痛,穩定生理週期

堅果攝取要適量,物以「硒」為貴!簡鈺樺營養師:礦物質硒3大好處,聰明吃出健康

乾癬性關節炎害關節紅熱腫痛!莊可鈞中醫師:按3大穴位、喝清熱解毒茶飲舒緩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67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