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療文獻 網路分享


【理財周刊記者顏瓊真報導】2025亞洲生技展自7月24日起在南港展覽館舉行,台化(1326)子公司台塑生醫以「生技領航、永續健康」為展出主軸,完整展現從預防到治療的全方位創新成果,聚焦精準檢測、精準修護、精準治療三大面向,展現台灣生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台塑生醫與長春藤生命科學合作開發的ExoLife技術,有望成為預防與延緩帕金森氏症的重要解方。而IKC®免疫細胞療法則運用長春藤X台塑生醫的專利技術,在肺癌二期臨床試驗中展現超越現有療法的整體存活期成果。

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表示:「本次生技展,不僅展現台塑生醫在精準醫療的科研成果,更展現了從預防、檢測、修護到治療的全方位佈局,象徵著對守護人類健康與推動產業永續的承諾,也體現了持續創新、深耕台灣、放眼國際的經營理念。」

台塑生醫總經理劉慧啟(主圖圖右)指出,未來20年發展核心重點為醫療、醫材、醫藥、生技等方向,與長春藤生命科學合作開發的ExoLife 技術,經由動物的臨床實驗,發現對「巴金森氏症」具有明顯的預防與治療效果。

此次展覽,台塑生醫結合核心研發與臨床應用,展出多項亮點技術:

 一、 精準檢測:推出次世代Bio-FET生物晶片平台,結合半導體與生醫技術,有望實現多項疾病的早期快篩;以及一次可檢測流感A/B型與新冠病毒的二合一快篩試劑,強化臨床防疫效率。

二、 精準修護:展出ExoLife外泌體技術,以細胞與動物實驗證實其神經保護與修復效果,可有效預防與延緩帕金森氏症病程;另有MelanBloom 三重喚黑因子,突破黑髮再生科研,啟動黑色素細胞生成、移轉與定位三重機制,實現白髮逆轉。

三、 精準治療:攜手長春藤生命科學,展出專利IKC®免疫細胞療法,於肺癌二期臨床試驗展現顯著療效,為患者帶來全新治療契機。

【延伸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療器材製造商Boston Scientific(BSX-US)於週三公布第二季財報,受惠心臟醫材產品銷售強勁,不僅每股盈餘超越市場預期,公司更上調2025年全年財測,激勵股價盤前上漲2.3%。

Boston Scientific目前專注於兩大產品主軸:心血管醫療(Cardiovascular)手術醫材(MedSurg)

心血管醫療業務包含心臟節律管理、心臟介入治療、電生理學與外周介入等,明星產品如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Farapulse脈衝場消融系統與SYNERGY藥物塗層支架皆在全球市佔名列前茅。

MedSurg部門則聚焦於內視鏡與泌尿醫療技術,包括創新的一次性內視鏡EXALT系列、泌尿系統的LithoVue腎鏡與治療前列腺增生的Rezum系統等。

Boston Scientific於台北設有代表處,負責銷售、通路與售後服務,積極搶占心血管與微創醫療商機。

心臟設備推升營運,主要成長動能穩健

在醫療手術量逐步回升的趨勢下,Boston Scientific旗下心臟醫材產品Farapulse與Watchman成為第二季主要成長動能。這兩款設備採用非侵入式脈衝場消融技術,有效用於治療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疾病。分析師指出,醫院手術量出現高個位數年增幅,顯示市場需求強勁。

其中,Farapulse系統專為間歇性心房顫動患者設計,目前已獲美國核准,並與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JNJ-US)的Varipulse、美敦力Medtronic(MDT-US)的PulseSelect等產品競爭脈衝場消融(PFA)系統市場。

根據財報,Boston Scientific第二季調整後每股盈餘為0.75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的0.72美元。心血管部門營收達33.4億美元,總營收為50.6億美元,雙雙優於預期。

同時,公司將2025年全年調整後每股盈餘預測自原本的2.87至2.94美元區間,上調至2.95至2.99美元。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恒指出,當高血脂出現症狀時,往往已對血管甚至心臟造成損傷,因此早期發現介入治療是關鍵,如今血脂藥物多元選擇,讓病患更有機會將低密度膽固醇(LDL)控制更理想,達到治療目標。

◎健康醫療網

臨床在高血脂用藥上,針對不同病患的症狀與身體狀況也有不同的治療選擇。(取自貼文)

高血脂初期症狀不明顯,常因此埋下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危險因子,尤其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現象,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盛行率達3成,事實上,經檢查確定有血脂異常,必要時可透過藥物控制血脂,如今也有新一代降血脂藥物提供病患更多治療選擇;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恒指出,當高血脂出現症狀時,往往已對血管甚至心臟造成損傷,因此早期發現介入治療是關鍵,如今血脂藥物多元選擇,讓病患更有機會將低密度膽固醇(LDL)控制更理想,達到治療目標。

心肌梗塞有年輕化趨勢 壞膽固醇成危險因子

血脂異常時往往都沒有臨床症狀,必須透過抽血檢查才能發現異狀,而血脂異常關鍵指標之一就在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就是俗稱的壞膽固醇;李貽恒醫師表示,低密度膽固醇升高時,容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在心臟表現上則會因血管阻塞引發心肌梗塞,尤其近幾年國內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現象,最重要的兩個危險因子,除了吸菸,另一個就是低密度膽固醇的升高。

血脂高風險罹病風險高 藥物控制成關鍵

李貽恒醫師指出,礙於血脂數值評估較為複雜,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聯合國內其他九家醫學會也提出血脂臨床共識,針對曾發生血管阻塞、心肌梗塞等病患,建議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小於70mg/dL,若為多重血管阻塞等更嚴重病患,低密度膽固醇則應控制55mg/dL以下,至於未發生疾病但已是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低密度膽固醇則建議控制100mg/dL以下,基本上,若屬於高風險的患者都應透過藥物幫助控制血脂。

血脂控制不佳 新一代藥物提供治療新選擇

臨床在高血脂用藥上,針對不同病患的症狀與身體狀況也有不同的治療選擇;李貽恒醫師說明,最常見的第一線口服降血脂藥物為他汀類(statin)藥物,主要機轉是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過程的其中一個步驟,若單純使用仍無法達到治療目標,則可加上第二線口服降血脂藥物,藉由抑制膽固醇於腸胃道吸收達到控制血脂目的,不過第一線口服降血脂藥物對於少數病患可能會引起肌肉酸痛的副作用,目前也有新一代降血脂藥物可以選擇。

依據病患不同風險程度,選擇適合藥物有效控制血脂。(取自貼文)

依據病患不同風險程度 選擇適合藥物有效控制血脂

李貽恒醫師解釋,新一代降血脂藥物與他汀類藥物的機轉相似,同樣是從肝臟抑制膽固醇合成,但卻是從更源頭開始抑制,較不會有肌肉痠痛的副作用,因此根據過去臨床經驗,當少數病患在使用他汀類藥物後出現肌肉酸痛時,若已無法耐受,就可考慮以新一代口服降血脂藥物替代原本藥物,或當他汀類藥物已使用到最大劑量,且使用第二線降血脂藥物後,仍無法有效控制低密度膽固醇,則可考慮合併新一代降血脂藥物,以更有效達到治療目標。

降血脂藥物擅自停藥 醫:增加心臟病風險

不同降血脂藥物的使用還是得依據病患的血脂風險程度來做調整,最重要是病患一旦開始接受藥物治療,就不能擅自降低劑量甚至停藥,以免反危及健康;李貽恒醫師表示,這是台灣病患最常見的問題,尤其屬於高風險病患,原本低密度膽固醇控制有加,卻突然停藥造成升高,促使血中變異性,也會埋下誘發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因此有任何問題出現時,都先應經醫師評估,再討論是否得調整用藥。

低密度膽固醇理想數值?依據病人血脂風險來決定

李貽恒醫師也表示,臨床上得根據病人臨床風險來決定低密度膽固醇的理想數值,包括年紀、抽菸、高血壓等都屬於危險因子的評估條件,原則上,若為血脂中低風險者,建議可先透過飲食、運動等生活型態的改善,經三至六個月後重新檢測是否達到建議目標,若仍無法改善,則再與醫師討論長期藥物治療,最重要想要遠離高血脂,早期發現治療才是關鍵。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恒。(取自貼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健康醫療網/記者蘇靖昀報導 高血脂恐埋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藥物控制成關鍵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CQL 系列報導

口述/孫培然·彙整/CIO編輯室


◤孫培然博士現任員榮醫療體系資訊副院長,專注於智慧醫療發展。過去曾擔任私立醫療院所協會醫院資訊暨智慧醫療發展促進會會長,並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導 HIS 優化再造工程,以系統重構、流程優化與數據整合推動醫院資訊系統的革新,提升醫療作業效率與智慧應用能力。

療科技在臨床應用方面,往往會遭遇許多挑戰。首先就是許多傳統規則,不管是醫療、藥品或健保的規則,都已經寫死在程式或 SQL 裡面,很難以閱讀跟共享,一旦健保條件更改,就必須要原開發者用手動方式調整系統,調整的成本不僅高,而且出錯以後的代價更是難以估計。

此外,缺乏標準導致沒辦法重用,也是一大挑戰。也就是說即使是同樣的邏輯,在各醫院都要重複開發,無法模組化或共享,浪費整個資源外,由於不同的醫療機構的邏輯機構往往也可能會不一致,如同樣的健保規則,不同的醫療機構會有不同的規則,得出的答案也會不一樣,往往造成很多問題。

難以跨系統整合,更是一大挑戰。譬如說 HIS 寫了一個規則,在 CDS 要再寫一次,難以統一,而且容易衝突等,所以沒辦法產出一個可共用、可審查的邏輯套件。

CQL 的誕生及特色

面對前述的挑戰,必須要推翻舊有的思維,透過新的方式來解決這種窘境,提升臨床檢測資源以及品質衡量的標準語言 CQL(Clinical Quality Language)因此應運而生。CQL 是 HL7 推動的國際標準語言,主要是專為臨床邏輯打造,統一語法、語意以及資料結構,以解決各系統各說各話的根本問題。

過去一些程式的邏輯因為寫在程式碼/SQL 裡面,不易共享跟更新,所以 CQL 希望藉由提供「可閱讀、可共享、可驗證」的結構,希望能夠解決臨床邏輯無法共享的難題。CQL 同時也支持臨床決策支援(CDS)以及品質衡量指標(CQM),希望不管是在臨床提醒、健保審查或品質報表(eCQM),都可以用 CQL 一次定義,多方使用,減少重工跟錯漏的問題。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Facebook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跟其他程式語言比較,CQL 可以說是一個結合可讀性與邏輯性,適合臨床決策應用的語言,可表達「一年內未做 HbA1c」等複合邏輯,它可以支援 define 模組重用,適用於不同的 CDS、eCQM、病歷提示以及品質監測等多種應用場景。

反觀其他語言如 SQL,雖然 SQL 的強項就是資料查詢很強,廣泛應用在資料查詢以及統計處理,但因為缺乏臨床語意跟邏輯結構,所以不但沒有醫療語意的結構,也不支援模組化邏輯,並且難以重用。至於 FHIR Path,只適合簡單的擷取功能,不適合描述複雜邏輯。所以它可在 FHIR 資料中直接擷取欄位值,譬如說存取 Patient.birthDate,就可以很簡單的透過 FHIR Path 來完成。但它的缺點就是僅適合單一資源欄位操作,沒辦法描述複雜的邏輯推論或者跨資料源的查詢方式。

CQL 的定位

CQL 的定位,是屬於比較高階、可讀性強的臨床邏輯語言,可以讓醫師跟資訊人員能「說同一種語言」,彼此之間理解與審核便不再困難。CQL 再結合 FHIR 的資料模型,可以與 HL7 FHIR 完整對接,能直接操作操作 Observation、Condition、MedicationRequest 等資源,自動比對病人的資料,不需要再建立額外的資料模型,直接用標準的 FHIR 就可以了。

基本上,CQL 的核心特性,就是同時考慮了人與機器。它的臨床語言近似自然語言,比如說 define “高風險”,AgeInYears() > 65,語法近似英文句型。當然也可以用中文,只是建議儘量避免字碼衝突,還是用英文比較好。

[ 推薦閱讀:2025 醫療產業 LLM 導入與應用現況調查報告 ]

此外,CQL 的可讀性強,不只是醫師看得懂,透過 Adaptor 轉譯,可以轉換成機器可執行的 ELM(Expression Logical Model),就可以讓電腦去執行,也就是撰寫一次邏輯,可以提供給多系統,比如說 CDS、報表、API 等直接引用或執行。

再者,CQL 的可重用性非常高,藉由模組化的設計,邏輯可以被多處引用,一段邏輯可以被其他的 CQL include,直接支援邏輯繼承與版本化,如 include BaselineLibrary version ‘1.0.0’。

CQL 的共享性也很強。採用 HL7 CQL+FHIR+ELM國際標準,可以支援跨系統邏輯重用。ELM 屬於 JSON/XML 格式,可以直接由機器來解譯,在平台上執行。

不同角色的價值跟應用場景

在 CQL 對不同的角色的價值跟應用的場景而言,醫師的角色的應用場景,可能是臨床檢測資源的提醒跟 CDS Hooks,產生的價值效益則是標準化的條件判斷及減少誤判。對護理師跟個管師而言,則是血糖追蹤以及慢病管理,可以透過 CQL 自動 篩檢個案,提升效率。

[ 閱讀 孫培然 所有專欄文章]

對於資訊單位來講,則包括邏輯共用及版本管控,可以簡化開發與維護成本,減少重工的情形;對於品質小組來講,可以透過 CQL 來做指標統計以及 eCQM 的管理,達成指標邏輯的透明以及可稽核性。對健保跟政府單位而言,審查邏輯以及給付規則的訂定因為更加透明,可以促進智能核刪以及提高整個信任度。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Image 271Image 271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發展AI不可或缺數據與人才。當各行各業都在搶佔AI人才,醫療院所雖然手握大量臨床數據,在競價過程中,能爭取到的AI資源卻有限。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表示,ChatGPT雖然為醫療界帶來啟發和鼓舞,實際應用上卻出現斷層,「就是理想很豐滿,但每天現場的應用卻非常骨感。」

他舉例,現況下護理人員在病房蒐集到病患資訊,需要回到護理站再輸入到電腦;值班結束、口頭交班後,也經常要回頭補上文字版本「回憶錄」。此外,醫生看診時,耳朵一邊聽病患主訴,眼睛要同步盯緊螢幕,忙著敲鍵盤寫入病歷,「從病患的角度,大家也可以感受到:『奇怪醫生怎麼攏咧看電腦?』。」

為了解決這些醫療現場的痛點,工研院於7月21日宣布集結亞東紀念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與奇美醫院,共同成立一支「醫療AI國家隊」,正式啟動「MedBobi 2.0整合平台」。

以臨床上常用的溝通術語訓練AI模型,MedBobi目標是將醫療院所各自為政的AI孤島串連起來, 打造一個能聽懂全台灣口音、從旁輔助臨床決策的AI助手,不僅要將醫護人員的行政時間從30分鐘銳減至3分鐘,更要將醫師的目光,從電腦螢幕重新還給病人。

從「聽打員」到「副駕」,MedBobi 2.0象徵AI代理化的未來

MedBobi平台的核心理念,是為醫護人員打造一個AI助理。工研院2024年推出的1.0版本「醫護聲易通」,已經成功在亞東醫院落地,主要扮演「聽打員」的角色。它透過語音辨識,將護理師與病人的對話即時轉為護理紀錄文字,減少文書作業負擔。

然而,1.0版本解決的是「減勞」的問題,2.0版本則要挑戰「加值」。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解釋,MedBobi 2.0的核心是從單純的行政支援,進化為具備臨床判斷能力的「智慧決策醫護系統」。它不再只是聽寫,而是能「聽懂」對話中的醫療術語與臨床情境,並進一步提出建議。

「它最後還有『P』,是Plan(計畫),連藥名都寫了。」邱冠明以平台展示的一個急診情境為例,AI助理不僅記錄了病人的頭痛症狀,也在最後自動生成建議,建議醫生開立某項藥物來止痛。

也就是說,MedBobi 2.0勾勒的是AI代理(AI Agent)的未來,從一個被動的紀錄工具,搖身一變成為能主動分析、提出建議的「副駕駛」,像是臨床紀錄可以一路轉介到醫囑系統,由另一個AI代理接手,根據病人相關資料給予用藥、劑量建議,「只等著醫生說 approve,一鍵同意,這樣就結束了。」邱冠明說。

各家醫院都有AI,為何工研院要組「國家隊」?

只不過,台灣各大醫學中心早已投入AI研發,也幾乎有各自的AI數據與應用中心,為什麼還需要工研院出面組建國家隊?答案藏在兩個現實挑戰中:口音與規模。

「光是台中4家醫學中心,大家用的系統就有點不同,因為怎麼樣?腔調不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蔡明哲指出,MedBobi加入來不同地區的醫院,一大原因是實務訓練AI模型時,發現語料的口音各有差異。

透過整合北、中、南4大醫療體系的臨床語音資料,工研院希望打造一個能適應不同地區口音和用詞習慣的AI大腦,確保其在全台應用的精準度。

第2個挑戰,則是產業規模。邱冠明坦言,如果每家醫院用自己的IT系統、小規模發展,「中小企業其實不太容易形成一個產業的規模跟氣候。」

換言之,單一醫院的資源有限,即便開發出優秀的系統,也難以形成可複製、可擴散的產業生態。也因此,部分醫院在投入大量AI資源後,常因後續維護和智財權等問題而停滯。

莊曜宇強調,MedBobi 2.0是一個「開放式的合作平台」,目標是讓所有醫療院所與長照機構,只要有意願都能加入使用,並且「不要為了所謂智財權或其他相關的問題再煩惱。」

透過工研院打造的底層架構,醫院可以專注於提供臨床場域與數據,自建符合需求的系統。高雄榮總院長陳金順更將此比喻為:「我們現在是遍地開花,那將來有沒有機會藉由這個系統,大家可以變成一統江湖。」

莊曜宇表示,MedBobi 2.0國家隊的策略,是先整合內部力量,將產品在國內多元的臨床環境中打磨到極致,形成一個堅實的「台灣經驗」與「台灣標準」。未來,支援96種語言的平台,也可能輸出到泰國、越南等新南向國家。

延伸閱讀:「推我去曬太陽吧,安德魯!」一文盤點AI醫療案例:我們距離長照機器人有多遠?

責任編輯:李先泰

延伸閱讀

Google的醫療AI模型,中醫大附醫被欽點率先導入!憑什麼當全亞洲第一家?
自動判讀腦瘤、肝癌,台灣醫院AI應用遍地開花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民眾到醫院就醫後,一旦疾病惡化,不免向醫療團隊抱怨。醫師建議,最好在第一時間,讓家屬知道疾病狀況、接下來可能惡化的進展;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民眾到醫院就醫以後,一旦遇到疾病惡化,不免向醫療團隊抱怨「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導致醫病之間氣氛緊張。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分享 ,民眾有這種感覺主要是對於「疾病的自然進程」沒有概念,最好能在第一時間,讓家屬知道疾病的狀況、接下來可能惡化的進展,而不是他們原本所認知的「好好的」、「小感冒而已」。他建議做好病情解說的4個步驟STOP。

陳志金在臉書粉專「Icu醫生陳志金」發文分享,經常聽到家屬說「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一旦醫療人員用「人好好的,沒事幹嘛來醫院?」這樣反嗆回去,對醫病溝通並沒有幫助,只是逞一時之快而已。一般民眾就醫時,會有「人好好的」這種感覺,主要是對於「疾病的自然進程」沒有概念。

陳志金說,「疾病的自然進程」是疾病在沒有接受治療,或者即使已經接受治療後,仍然會沿著「常見的軌跡」進展、惡化。例如,年長病人若患了肺炎,一開始就像感冒的症狀,然後會喘、血氧會下降、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可能會進展到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甚至進展到死亡。

也就是說,老年人肺炎的可能進程,醫療人員所做的事就是攔截疾病的惡化,最好的結果,當然是把病人「拉回到」他住院前的狀況;差一點的就是,維持他入院時的情況;更差的有可能是病況持續惡化,甚至走向死亡。

陳志金又說,每次醫療人員是不是都能夠把病人「往上拉」?並不一定,仍有很多變數。家屬所期待的,往往就是人都送到醫院,當然要改善。因此家屬會覺得,病人變差就是「醫療人員造成的」。主要在於民眾不清楚「變差」是疾病本來就會發生的進展。

陳志金建議,運用病情解說口訣STOP,方便醫師向病人與家屬解說病情,希望拉近彼此認知的落差。病情解說的四個步驟STOP為,Situation目前病況,Treatment治療計劃,Observation觀察重點,Progression可能進展。

1.Situation目前病況

病人的根本疾病是什麼?年紀大不大?得了什麼疾病?如何得病?目前現況如何?

2.Treatment 治療計劃

醫療團隊採取什麼治療(抗生素、呼吸器、洗腎、升壓劑…)來試圖阻擋攔截疾病惡化。必須強調疾病本身就會惡化,醫療團隊的所有努力,就是要阻擋病情變差,但是,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3.Observation 觀察重點

未來幾天觀察的重點:升壓劑是否會用到最高量?氧氣是否用到100%?有沒有排尿?意識變化?

4.Progression可能進展

病情可能的進展都要事先說明,不要等到發生才說。例如,胸痛病人可能會心率不整或猝死;腦中風要告知可能在第3或第4天會因腦水腫而惡化;急性腎衰竭可能需要洗腎、高血鉀會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喘的病人可能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等等。

陳志金補充,醫療團隊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一開始接手治療的時候,花一點時間說明,讓家屬知道,醫療所進行的是「攔截行為」。畢竟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閱覽人數: 49,017

【記者吳艾芸桃園報導】桃園市長張善政19日上午在市議員張碩芳、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長姜至剛、護理及健康照護司長蔡淑鳳、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衛生局長賈蔚、青年局副局長涂淳惠、桃園區長許敏松、前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前桃園縣長吳志揚、敏盛醫療體系總裁楊敏盛、敏盛醫院總院長陳文鍾等人陪同下,前往桃園區出席「敏盛醫療50週年」慶祝活動。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敏盛醫療50週年」慶祝活動,特別頒發「傑出市民證」予敏盛醫療體系總裁楊敏盛。

張善政表示,感謝敏盛醫院50年來與市府攜手推動在地醫療發展,作為市民健康的堅實後盾,近年更積極投入資源,協助市府推動擴大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計畫,進一步守護市民健康。
張善政強調,照顧市民健康為政策推動第一要務。市府自112年起推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每年約有2萬至2萬5千人受益,是國內地方政府規模最大的篩檢計畫之一,不但有敏盛醫院等在地醫療團隊協助執行篩檢,更有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提供專業協助,分析檢測資料,助市府更科學的擬定公共衛生政策,同時提升國際學術價值。
張善政特別頒發「傑出市民證」予敏盛醫療體系總裁楊敏盛,並指出這是他上任以來頒出的第一張傑出市民證,肯定楊總裁長年投入在地醫療發展。

桃園市長張善政在副市長王明鉅陪同下致詞。

衛生局表示,敏盛綜合醫院自民國65年由楊敏盛醫師創立以來,始終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深耕在地、精進醫療服務,從心血管、癌症、糖尿病、乳房醫學等專科領域持續發展,並積極導入微創手術與再生醫學等創新技術,逐步建構完整的大健康生態系,不僅提升整體醫療品質,也更貼近市民多元且日益精緻的醫療需求。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19)日上午前往桃園區,出席「敏盛醫療50週年」慶祝活動。張善政表示,感謝敏盛醫院50年來與市府攜手推動在地醫療發展,作為市民健康的堅實後盾,近年更積極投入資源,協助市府推動擴大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計畫,進一步守護市民健康。

市長張善政頒發「桃園傑出市民證」予敏盛醫院總裁。圖:市府提供

張善政強調,照顧市民健康為政策推動第一要務。市府自112年起推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每年約有2萬至2萬5千人受益,是國內地方政府規模最大的篩檢計畫之一,不但有敏盛醫院等在地醫療團隊協助執行篩檢,更有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提供專業協助,分析檢測資料,助市府更科學的擬定公共衛生政策,同時提升國際學術價值。

今日張善政特別頒發「傑出市民證」予敏盛醫療體系總裁楊敏盛,並指出這是他上任以來頒出的第一張傑出市民證,肯定楊總裁長年投入在地醫療發展。

bc75c66f 99b3 4b8a 86bb 7c663a0819a6 scaled
大合照。圖:市府提供

衛生局表示,敏盛綜合醫院自民國65年由楊敏盛醫師創立以來,始終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深耕在地、精進醫療服務,從心血管、癌症、糖尿病、乳房醫學等專科領域持續發展,並積極導入微創手術與再生醫學等創新技術,逐步建構完整的大健康生態系,不僅提升整體醫療品質,也更貼近市民多元且日益精緻的醫療需求。


本文由《桃園電子報》原始發布,部分資料引用自授權來源。您可透過轉貼連結方式分享本文,未經授權,請勿重製、複製或轉載內容。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 何文勝/高雄報導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醫事檢驗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賴信亨,近日針對多項社會議題發表專業意見,並在受訪時吐露醫事檢驗師在醫療體系中遭遇的困境與無奈。他指出,醫檢師雖在醫療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提供即時且準確的檢驗報告,是醫師做出精確診斷的依據;然而目前卻面臨人力嚴重短缺,地位邊緣化的窘境。

賴信亨表示:「醫策會自112年起試行新版醫院評鑑基準,但這些內容其實是在COVID-19疫情前就已訂定,距今已有五年以上。疫情期間,醫檢師日以繼夜配合衛福部完成PCR報告、通報確診人數、社區採檢與快篩等任務,讓大眾能即時掌握疫情足跡,成功防堵疫情擴散。但疫情過後,醫檢師不僅身心俱疲,薪資仍處於醫療體系的低點,甚至面臨人力嚴重短缺,逐漸被邊緣化。」

他也指出,醫檢師在長照3.0政策中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特別是在社區醫檢所方面。「從預防醫學角度來看,醫檢師能有效協助推動社區延緩失能、實現在地老化。目前雖有許多方便的POCT(即時診斷)檢測儀器,但若無醫檢師介入進行品管與校正,反而可能帶來誤判風險。透過醫檢師的專業諮詢,才能保障檢測品質,提供民眾正確且高品質的社區醫療照護。」

賴理事長強調,他正積極拜會相關部會首長,推動包括《醫事檢驗師法》修法、醫檢師薪資結構調整、長照3.0政策整合、社區醫檢所功能強化與《再生醫療法》相關權益等政策。

此外,針對台師大女足事件,他也嚴正表態:「必須立即正視醫療專業的尊重問題,強烈譴責非醫事人員執行醫療行為的行徑。醫檢師絕不會對學生權益與社會安全的破壞行為坐視不管。」

 

 

The post 昨日不眠不休的防疫英雄醫檢師,今日卻成為人力短缺的醫療邊緣人 first appeared on 崛起新傳媒.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師大女足教練涉以學分強迫學生參與抽血研究,引發社會關注。立委林淑芬昨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質疑衛福部是「始作俑者」,因為衛福部的一分函釋,變相放寬抽血人員條件限制,她更批衛福部,作為人體研究法主管機關,至今卻沒訂出相關行政指導。邱泰源承諾一個月內處理、檢討相關問題。


林淑芬找出衛福部一○一年被詢問若由學校護理人員協助校內研究計畫人員進行人體抽血採樣的適法性,衛福部的函釋卻指,「研究計畫進行人體抽血採樣,非屬醫療行為」,形同將抽血行為排除在醫療法規範之外,導致抽血人員資格限制模糊,質疑衛福部在IRB核准下,等於進行抽血的人沒有任何資格條件的限制,「阿貓、阿狗都可以抽血」。






衛福部並以該計畫的倫理審查委員會(IRB)非其管轄為由,撇清責任。林淑芬質疑,人體研究包括教育部、體育部、國科會甚至農業部,都會提研究計畫,衛福部作為人體研究法的主管機關,卻沒有訂出相關行政指導。


邱泰源坦承,相關函釋確實有檢討空間,承諾一個月內處理修正,避免再發生類似事件。他說,社區研究計畫進行人體抽血採樣,確實存在檢討改進空間,將盡速檢討亡羊補牢,預計一個月內完成;並加強研究計畫行政指導。

台師大事件沒有太多競技教練發聲 石明謹曝可能「有2原因」

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抽案引起國人關注,台灣足球發展協會理事長石明謹在臉書表示,這次師大事件,其實沒有太多競技系相關的教練出…

採血不等於抽血?台師大調查曝4大疑點待釐清

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爆出抽血爭議,但目前此案鮮少研究端的聲音,且仍有4大混淆點待釐清,包括教練與學生的說法為何有出入?抽血…

台師大抽血案 陳培哲:政院跟教部是「遲來的震怒」

台師大女足隊抽血霸凌案引起各界關注,教育部昨上午緊急和受害學生會面了解情形。不過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直言,行政院跟教育部是「遲來的震怒」;高教工會則批評,去年底事件爆發後,教育部這半年來都無特別作為,演變成出大事才跳出來說要懲處,除對個案重懲外,也應通盤檢討。

綠委:衛福部放任非醫療人員抽血 邱泰源:1個月內檢討

台師大女足教練涉以學分強迫學生參與抽血研究,引發社會關注。立委林淑芬昨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質疑衛福部是「始作俑者」,因為衛福部的一分函釋,變相放寬抽血人員條件限制,她更批衛福部,作為人體研究法主管機關,至今卻沒訂出相關行政指導。邱泰源承諾一個月內處理、檢討相關問題。

簡奇陞:教練若誠摯道歉絕對接受 不希望任何人被霸凌

台師大女足隊抽血換學分爭議愈演愈烈,吹哨者、足球員簡奇陞昨呼籲,希望各界不要霸凌教練周台英,更不要抹滅過去周師的成就與貢獻;周師若誠摯道歉,絕對會接受。也希望受害者都能透過此次機會站出來。她目的不是撻伐體育圈,而正是因為愛體育圈,希望不要再有學生遭遇類似對待。

北檢扣押台師大血液檢體…教部首次見學生 周台英教練證最重恐被撤

台師大女足隊「抽血換學分」爭議延燒,台北地檢署認為教練周台英涉及強制、侵占等罪,為保全證據,檢調昨天前往台師大扣押尚在保存中的血液檢體、要求學校不得更動現存相關文件、電磁紀錄以及採樣檢體,如違反將究責;檢方並分別向教育部、國科會調取相關資料,不排除近日約談周台英到案。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