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療文獻 網路分享




發稿時間:2025/07/31 18:12:2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731 18:12:29)7月28日急降豪雨,造成嘉義縣多處嚴重積水、家戶淹水,東石衛生所針對淹水較嚴重的村落加強災後復原防疫衛教宣導,除結合巡迴醫療服務點提供醫療服務,也提醒居民清理家園應遵守「清除、清潔、消毒」3步驟及飲食用水安全,並善用村里廣播,防止傳染病。

衛生局表示,強降雨有些禽畜豬舍被水淹,泥水混合動物排泄物與垃圾廢棄汙物,容易藏有鉤端螺旋體、類鼻疽菌等致病原,透過皮膚傷口或吸入而感染,清掃水災環境時務必戴上防水手套、穿著雨鞋膠鞋,做好自我保護,如皮膚傷口接觸到汙水時盡快清洗。

環境消毒落實「清除、清潔、消毒」3招,用稀釋漂白水(1:100)徹底清洗擦拭;食材要注意保存溫度、飲食及用水徹底煮熟(沸),尤其高風險族群如免疫力低、慢性病者等務必留意自身健康,如有相關疑似症狀,儘快就醫。

東石鄉衛生所30日於港口衛生室巡迴醫療服務點,由家庭醫學科呂政偉醫師偕同團隊提供醫療服務,當地居民大多都是務農、高齡,尤其淹水過後鉤端螺旋體及類鼻疽菌等致病原,可能透過皮膚傷口或吸入而感染,針對相關疑似症狀如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或腹瀉症狀,也加強問診是否有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及時診治。

衛生局提醒民眾,相關症狀可能於災後一周後出現,請特別注意,嘉義縣各鄉鎮市衛生所也全面加強淹水後相關衛教宣導,更透過村里廣播深入社區傳播。

災後天氣仍不穩定經常下雨,加上高溫與潮濕環境,家戶往往會忽略積水容器,易造成蚊蟲及細菌孳生,颱風豪雨季節,積水容器易利病媒蚊孳生,清除孳生源是預防登革熱最好的方法,務必落實「巡、倒、清、刷」4招,共同守護嘉園。

防範災後疫病,東石鄉衛生所醫療衛教同步推進

防範災後疫病,東石鄉衛生所醫療衛教同步推進
防範災後疫病,東石鄉衛生所醫療衛教同步推進

防範災後疫病,東石鄉衛生所醫療衛教同步推進
防範災後疫病,東石鄉衛生所醫療衛教同步推進

防範災後疫病,東石鄉衛生所醫療衛教同步推進
防範災後疫病,東石鄉衛生所醫療衛教同步推進

防範災後疫病,東石鄉衛生所醫療衛教同步推進
防範災後疫病,東石鄉衛生所醫療衛教同步推進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灣新聞雲報]記者王俊欽/花蓮報導

由台灣愛滋病學會與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共同發起的「U Café應援活動」,花蓮縣衛生局今(30)日再度應援活動,透過一杯溫暖的咖啡,開啟醫病間的友善對話,讓愛滋感染者在就醫過程中感受到尊重與支持。活動現場設置互動畫布「愛的打勾勾」,邀請醫護人員共同參與創作,象徵對友善醫療的承諾,為愛滋感染者創造更安全、友善的醫療環境。
花蓮縣衛生局朱家祥局長表示,現代的醫療,愛滋已是可控制的慢性疾病,感染者若規律服藥並達到病毒量測不到,就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給他人。愛滋感染者並非絕症只要穩定接受治療,不但可維持正常的生活與工作,也不具傳染力。醫護人員只需遵守標準防護措施,即可安心照護感染者,攜手打造無歧視、無懼的友善醫療環境。衛生局持續扮演友善醫療的實踐者,透過跨專業合作與正確教育,讓感染者如同其他人一樣,獲得無差別的專業醫療照護。

朱局長進一步表示,愛滋病毒主要透過三大途徑傳染:性行為傳染、血液傳染和母子垂直傳染,因此不會經由日常的握手、擁抱、共用餐具、廁所或辦公設備等方式傳染。朱局長也特別呼籲家長,性教育的啟蒙應從家庭做起,關心與陪伴,是孩子最需要的保護。主動談性不是鼓勵性,而是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衛生局與教育處已於7月4日至5日聯合辦理「114年度花蓮縣性病防治暨性教育種子師資培訓課程」,邀集13鄉鎮市教師、護理師、家長、彩虹愛家、原家中心等團體共78人參與,期望透過教育扎根,強化性健康意識與正確認知,為下一代建構堅實防護網。

花蓮縣衛生局呼籲民眾,落實安全性行為,定期接受愛滋篩檢,是守護健康的第一步。民眾可至13鄉鎮市衛生所、聯合醫學檢驗所、花蓮慈濟醫院、門諾醫院及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等進行免費匿名愛滋篩檢,網址: https://www.hlshb.gov.tw/News_Content.aspx?n=2107&s=157192,亦可透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愛滋自我篩檢計畫」申請篩檢試劑,網址:https://hiva.cdc.gov.tw/Selftest/,如有問題可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花蓮縣衛生局防疫專線8226975洽詢。

這篇文章 花蓮縣衛生局響應U Café應援活動以行動打造友善的醫療環境 最早出現於 台灣新聞雲報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大醫院工會癌醫分會29日偕同各醫療工會召開聯合記者會,批評基層人員辦理回溯追補5年加班費作業時,遭到刁難,要求院方正視基層訴求並與工會協商。(圖/中國時報趙雙傑攝)

醫療人力短缺之下,基層的工時被拉長,台大醫院癌醫分院今年開放回溯過去5年的加班費,但工會揭露,申請加班費時,一份文件要花十幾個小時填寫,還要簽切結書,互相保證填報的內容屬實,不在護理紀錄的工作,如醫材點班、協助急救通通不算數。院方則表示,未刻意刁難,僅本於職責核實審認。

台大醫院工會癌醫分會理事長許銘修指出,我國醫療院所人力嚴重短缺,業務重擔卻只增不減,諸多臨床人員的辛勞付出,卻慘淪加班黑數。工會去年7月成功爭取「加班費計算至逐分鐘」並據《民法》「回溯追補5年加班費」,今年上路後在台大總院大抵施行順利,然在回溯加班費部分卻遭台大癌醫院方百般惡意阻撓。

台大醫院工會癌醫分會代表林恆駿指出,同仁被要求需要有護理紀錄才能列入計算,但護理師不是沒有打字就沒有在加班,很多工作沒有護理紀錄,這包括交班、醫療器材點班、協助急救、困難放針等。同仁的加班時數被亂刪,且申請流程一直變,根本像闖關。一份文件填表十幾個小時,還要填寫切結書,互相擔保彼此申報的加班費都是真的,一來一往之下,就少了幾萬到數十萬。

台大醫院工會癌醫分會常務理事潘泓甫說,已有無數的同仁因申請流程太繁瑣,放棄自己的權益,也有同仁把時數減了3到4成。目前加護病房專科護理師已有2到3人離職,導致病床降載,院方的刁難惡行,無疑將使人力短缺雪上加霜。

台大癌醫分院回應,近年醫護缺工,在病人數暴增下,加班實非得已。院方並未刁難加班申請,依規定加班指派及申請應由權責主管核實審認,但為求客觀,仍需有基本的審核。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衛福部旗山署立醫院通過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認證,並完成永續報告書的第三方查證,兩項國際認證的取得,象徵院方在減碳行動、綠色醫療推動及偏鄉健康照護方面的具體成果。(旗山醫院提供)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衛福部旗山署立醫院通過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認證,並完成永續報告書的第三方查證,兩項國際認證的取得,象徵院方在減碳行動、綠色醫療推動及偏鄉健康照護方面的具體成果,邁向永續醫療的重要里程碑。

旗山醫院院長陳明智表示,醫療院所本身即為高能源消耗的場域,治療病人的同時,也產生大量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為減少環境負擔,旗醫秉持「從自己做起」的理念,今年啟動院區碳排放全面盤查作業,範圍涵蓋醫療用電、院內運輸、設備使用等,並導入國際標準ISO 50001及ISO 14064-1進行管理,逐步建置減碳管理制度。

為配合淨零碳排目標,院方逐步導入節能照明、冷氣空調優化系統、綠建材使用和綠色採購政策,持續降低碳排放,從綠色醫療的實踐落實永續價值。

除環保作為,旗醫也首次完成永續報告書的編製,並獲第三方查證通過,其中,「偏鄉醫療推動」成為最受關注的一環,院方長期投入偏鄉健康服務,透過定期義診、遠距醫療服務、跨科別巡迴醫療團隊,強化對偏鄉地區的醫療支持,讓交通不便的山區民眾,也能獲得即時專業的健康照護,有效提升資源不足地區的醫療可近性,實質提升偏鄉地區的健康平權。

陳明智表示,永續不只是減碳,更是讓醫療資源照顧到每一位需要的人,都市與偏鄉都應有平等的健康權利,這是身為醫療機構最基本的責任,旗醫將醫療服務延伸至偏鄉與社區,提供安全且人性化的就醫環境,實踐健康平權,不只落實內部減碳與社會責任,未來將持續結合智慧科技與綠色資源管理,優化醫療流程、降低環境衝擊,並深化與各界的合作,推動更多元、永續的健康照護體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你知道嗎?你體內的 DNA 不只是決定你長得像父親還是母親,它也藏著你將來可能罹患哪些疾病、會不會對某些藥物產生副作用,甚至可能成為改變整個醫療體系的關鍵密碼。這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橋段,而是醫學與科技結合之下,正快速推進的現實革命——「基因體學」(Genomics)與「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從過去昂貴罕見的研究工具,變成臨床常規操作的一部分,基因科技正在重新定義我們對健康、疾病與照護的認知與策略。

7 月 23 日,「2025 年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5)」期間的「Plenary Session – Global Biotech Development」主題論壇,來自全球醫療、生技與科技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未來十年的產業趨勢與技術突破。來自 PwC 澳洲管理顧問公司策略與產業權威暨健康醫療與生技產業負責人Nick Meadows,以「從科幻走入現實:掌握基因醫療資本化的契機」(From science fiction to reality: Capitalising on the genomic revolution)為題進行演講。他指出,基因科技不只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當前產業重塑、政策制定與資本投資的關鍵引擎。

從科學研究到產業發展:基因革命掀起資本化浪潮

演講一開始,Nick Meadows 即引導觀眾回顧基因革命的起點。1990 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歷時十三年、耗資逾 20 億美元,才得以繪製出第一份人類完整基因圖譜。然時至今日,基因定序的成本已降至每位患者僅需 500 美元,預估未來更可進一步壓縮。這項技術門檻的大幅下降,直接推動了基因科技從研究室走入臨床現場,也促使各國政府與產業加快投資步伐,爭取在新一輪的醫療變革中搶占先機。

根據 PwC 數據,全球基因體市場正以 16.85% 的年均成長率擴張,預計從 2022 年的 280 億美元成長至 2030 年的 990 億美元。而這場成長,不再僅限於製藥或醫療設備產業,而是廣泛擴及保險、數據平台、穿戴式科技乃至食品營養等多元領域。Meadows 博士強調,基因醫療的發展,正在打破過去以產業分類的商業模式,改以「功能性需求」為導向,打造跨產業整合的新生態。

健康照護產業樣貌重塑:照護生態系的新商業模式

在 PwC 的觀察中,「照護(Care)」不再只是傳統醫療的延伸,而是一個跨越科技、平台、製造與零售的廣義照護體系。這個由基因科技驅動的 3 個 P 新生態,強調個人化(Personalized)預防為先(Preventative)、以及預測主導(Predictive)的照護邏輯。這樣的架構,不僅顛覆了醫療機構的角色,也為保險、資本市場與公共衛生政策開啟全新思維。

而在應用層面,基因科技也從過去僅能提供疾病風險評估的角色,進一步成為預防、診斷與治療的核心工具。Nick Meadows 分享多項實例指出,許多國家已將基因篩檢納入公共衛生策略。以英國為例,自 2012 年啟動的「10 萬人基因計畫」(100,000 Genomes Project)迄今已累積逾 130,000 筆基因資料,成功辨識出 1,500 種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並進一步轉化為 700 多項臨床研究與治療方案。此外,「Our Future Health」計畫更致力於招募 500 萬名志願者,整合其健康紀錄、生活型態與生物樣本,用以建立全國級疾病預測平台。

臨床落地的實證:新生兒重症與癌症早篩案例

除了英國,澳洲亦展現制度化應用的前瞻實力。在維多利亞州進行的新生兒急症基因檢測研究中,科學家針對 290 位重症嬰兒進行全基因定序,結果顯示高達 54% 可獲明確診斷,其中 77% 更因基因資訊而改變治療決策,包括轉介手術、器官移植或停用無效療法。此計畫最大亮點在於,透過專屬快速團隊的介入,整個定序到診斷流程已由傳統數月壓縮至 5 天內完成,展現基因科技在急性醫療現場的實際效益與可行性。

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案例是 Galleri,一款多癌種早期篩檢血液檢測,透過分析血液中的循環腫瘤 DNA(ctDNA),一次可偵測超過 50 種癌症。該項目與英國國民健康署(NHS)合作,涵蓋超過 14 萬名受試者,初步結果顯示其可大幅提前數月甚至數年發現癌症,補足傳統篩檢的盲點,並正朝向常規臨床應用邁進。

體制障礙未解:從科研成果到全民照護的缺口

然而,基因醫療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Nick Meadows 亦坦言,儘管技術日益成熟,實際導入仍遭遇諸多制度性挑戰。首先是給付延遲——目前澳洲實際進行的基因檢測中,僅不到 10% 納入 Medicare 給付,其餘須依賴州政府或患者自費。其次是臨床導入的斷層,不少研究計畫雖具成果,但缺乏後續轉譯與常規化流程。此外,基因資料的儲存、解析與應用亦需仰賴堅實的資料治理架構與人才支援,而這些在許多國家仍屬短板。

為解決上述難題,PwC 建議各國政府與產業同步啟動四大能力建設:包含標準化臨床流程完備的法規病患同意機制、培育跨領域遺傳專業人才,以及建構整合式資料平台Genomics-as-a-Service 模型。只有制度與基礎設施齊頭並進,基因革命才不會止步於少數試點,而能真正躍升為全民健康系統的支柱。

多體學新紀元:從單一檢測到整合預測

Nick Meadows 最後將視角帶向未來。他指出,下一波醫療創新的關鍵不只在「基因體學」本身,而是其與其他「體學」的整合,也就是「多體學」(Multi-omics)。當蛋白質體、轉錄體、代謝體與表觀基因體逐步成熟,醫學將能建構出疾病的多維生物圖譜,藉由 AI 模型進行長期追蹤與早期預測。未來不再是為疾病找資料,而是由資料預測疾病,這將徹底翻轉診療邏輯與健康管理哲學。

在 PwC 的預測中,蛋白質體學(Proteomics)已達到成熟商業化階段,其市場規模領先所有體學領域,並以 13% 的年成長率持續擴張。而整合多體學與 AI 將推動單一檢測同時篩檢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對癌症、糖尿病、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等慢性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預測精準度,亦將大幅提升。

結語:呼籲將基因資料當成健康醫療的基礎建設積極布局

總結這場演講,Nick Meadows 站在科學觀察者與策略布局的角度,以務實角度提醒:基因革命的下一哩路,關鍵不再是技術突破,而是制度整合價值創造的能力。當基因資料成為社會資產、當診療策略由個體需求驅動,當預防重於治療、數據勝於猜測,那麼,這場始於 DNA 的未來醫學革命,將不只改變醫療,也將深刻重塑我們如何理解生命本身

參考資料:
1. 2025 亞洲生技大會現場。
2. https://www.pwc.tw/zh/news/press-release/press-20250723-1.html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京城東南,GE醫療北京基地的智慧工廠雖然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米,但生產出的手術機、CT、X光機等多種高端醫療設備和探測器等零部件,供應全球100多個國家。這是「北京智造」水準的縮影,也是中國大陸醫療設備行業首家「燈塔工廠」。


在這座工廠,工人並不多。一處角落裡,不起眼的骨科手術機產線只有百米左右長,每45分鐘就可以下線一台。「別看這條產線只有20名工人,但產量相當於我們在海外的一座工廠,而海外工廠則需要兩三百名工人。」GE醫療北京影像設備製造基地總經理馮健說。






「整個流程、方案的設計,都是在中國這邊做出來的。」馮健介紹,由於僅使用十分之一的勞動力就有了更高更穩定的產出,今年海外兄弟工廠也對北京基地的這條產線有了極大興趣,計畫來這兒學習,建條類似的產線。


最近,GE醫療北京基地迎來了第3.5萬台探測器的下線,實現了量產規模與工藝精度的雙重突破。各種型號的CT機中,探測器被譽為「CT之眼」,是最核心的成像部件之一,其精度直接決定成像品質。過去,這些成像晶片需要人工調配,現在通過AI演算法就能實現智慧匹配,整個流程從過去的5小時壓縮至10分鐘。


AI加持不僅限於這一個關鍵環節,該基地用工廠積累的超過60萬次生產經驗訓練出AI質檢員,在探測器材料篩選的早期階段,就能「揪出」超90%的原材料品質問題。


「智慧製造、AI所需的資源、配套,在中國市場上掃一圈都能找到。」馮健說,智慧製造加持下,北京基地裡的每條產線都可以實現混線生產,X光機、手術機、血管機的產線都相當於GE醫療在海外的一座工廠。


「北京產」正在「惠全球」。作為GE醫療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個製造基地,北京基地已經成為其全球最大的影像設備製造基地。截至今年上半年,乳腺機、X光機、骨密度儀累計發運超2.5萬台,骨科手術機設備全球發運超2萬台,GE醫療全球銷售的CT中60%產自北京基地。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在醫療創新的世界裡,再前衛的技術、再宏大的構想,若無法真正走入市場與臨床實踐,終將失去價值。這篇報導,就是要說明台灣如何逐步成為醫療新創跨越技術與資本之鴻溝的關鍵跳板。

跨國登場:16 組醫療新創齊聚台北,台灣成國際落地熱點

全體講者與與會者合影留念(來源:主辦單位)

2025 年 7 月 25 日,「2025 年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5)」會期間,由比翼生醫(BE Health)、臺北醫學大學(TMU)與秀傳醫療體系(SCHS)聯手主辦的「2025 TMU x BE x SCHS Demo Day」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以「Bridge to Beyond」為題,本屆活動吸引來自 9 個國家的 16 組醫療新創團隊,橫跨 AI 診斷、數位療法、精準醫療、醫療器材等多元領域,呈現新創如何「穿越技術、資本與臨床的三重障礙」。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首次海外參與團隊數量超越台灣本地新創,來自日本、瑞士、澳洲、南非、新加坡等國,充分體現 PoC Program(Proof of Concept Program)持續攀升的國際吸引力。台灣的地理與醫療體系優勢,正讓其成為亞洲醫療創新落地與市場進入的最佳入口。

資本對接臨床:國際講者論疫後新創擴張策略

在醫療創新的世界裡,再前衛的技術、再宏大的構想,若無法真正走入市場與臨床實踐,終將失去價值。(來源:主辦單位)
在醫療創新的世界裡,再前衛的技術、再宏大的構想,若無法真正走入市場與臨床實踐,終將失去價值。(來源:主辦單位)

論壇焦點「Capital Meets Clinical: How MedTech is Scaling in a Rebounding Market」邀請來自美國、日本、台灣的四位產業要角對談疫後新創的擴張挑戰與機會。

Trinity Life Sciences 董事總經理 David Uffer 開宗明義指出:「PoC without Proof of Market is pointless.」(若無市場驗證,再多技術研發也徒勞無功)——點出醫療新創不可忽視商業化策略設計。

日本京都大學創投(Kyoto University VC)Nobuhiro Yagi 則從日本觀點切入,指出當地對「深科技醫療創新」(deep tech in healthcare)的需求正快速上升,大學創投角色愈顯關鍵,能有效串連研發、臨床與產業落地。

來自台灣證券交易所的資深經理高佩菁則強調台灣的雙重優勢:「不只是技術實證地,更是資本試驗場。」讓亞洲資本市場有更多嘗試與布局空間。

Woods Capital 合夥人 Natalie Torin 則揭示 ESG(環境、社會、治理)資本與家族辦公室近年高度關注醫療領域,預示「健康科技」(HealthTech)將成為未來影響力投資的新焦點。

媒合成果豐收:臨床與市場鏈結並進,台灣再下一城

本屆 Demo Day 現場成果良好。16 組團隊與北醫、秀傳等醫療單位洽談臨床驗證合作,具體包含:專科醫師一對一諮詢、TFDA(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法規諮詢指導等;另在商業推進面,東南亞、日本市場拓展專案與國際創投媒合亦同步展開。

這場由產學醫三方合力打造的平台,不僅展示「台灣即驗證基地」的實力,也進一步奠定其為亞洲醫療創新鏈結與落地的合作樞紐地位。從實驗室走進市場,從構想到現場,這些醫療新創在台灣正邁出扎實的一步。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越南最大公立醫療聯盟規劃的2025年全國跨院醫學會議於7月26日於越南平陽省世貿展覽中心舉辦。(圖/秀傳提供)

記者蕭麗鳳/彰化報導

越南最大公立醫療聯盟規劃的2025年全國跨院醫學會議於7月26日於越南平陽省世貿展覽中心舉辦,本年會議由越南醫界龍頭河內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平陽省綜合醫院、峴港總醫院、嘉來省總醫院、和宣光省河江總醫院五家領頭公立醫院共同主辦,參加的醫師和護理師超過一千位。

會議特別邀請秀傳醫療體系國際事務部長張武修教授(亦任台越醫療生技產業協會理事長)、臺北醫學大學及「集研生醫(JY BioMed)」醫療長張博翔醫師,還有執亞洲AI醫療診斷牛耳的采風智匯(AIM)曾慶宗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等專家演講。

▲會議特別邀請秀傳醫療體系國際事務部長張武修教授及多位專家演講。(圖/秀傳醫院提供)

張武修教授特別針對本年大會主題「加強術後恢復」(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提出新方案;張教授身兼亞洲健康識能學會發起人及世界健康識能學會副理事長,更以現任台灣健康識能與傳播學會理事長的身分,在大會開幕第一場專題演講特別提醒,提升病患接受手術前後的健康識能計畫,可以大大減少手術後的併發症,有效縮減住院天數,避免出院後的再入院率,以及大幅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更能提升手術病人的滿意度,讓現代外科手術的治療達預期效果。張教授並提醒在場數百位外科醫師,卓越的外科手術,如果輔以術前後與病患的充分溝通、減少病人憂慮、藉由清楚有效的訪談,可短時間內提昇病患健康識能,將可大大改善醫療的成效。

▲張武修教授在大會開幕第一場專題演講特別提醒,提升病患接受手術前後的健康識能計畫。(圖/秀傳醫院提供)

集研生醫醫療長張博翔醫師介紹臍帶間質幹細胞(UC-MSC)及其外泌體在術後恢復應用上的潛力。透過引用前瞻性科學研究,並強調集研生醫於臨床等級製造、美國FDA 開發型新藥(IND)核准與藥品主文件(DMF)登錄等方面的國際成果,彰顯該治療與介入平台在安全性與臨床轉譯潛力上的領先地位。作為全球細胞外再生醫療的先驅者,集研生醫致力以創新療法滿足汲待解決的臨床需求,並積極尋求與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策略性國際合作,加速在東南亞及其他新興市場推動臨床研究,共同邁向術後照護新紀元。

▲張教授並提醒在場數百位外科醫師,卓越的外科手術,如果輔以術前後與病患的充分溝通、減少病人憂慮,可短時間內提昇病患健康識能,將可大大改善醫療的成效。(圖/秀傳醫院提供)

采風智匯運用廣泛使用的 X 光和超音波設備,為全球廣大老齡化人口提供便利且快速的智慧精準醫療服務,因應最常見的慢性骨骼和心血管疾病。此外,骨質密度(BMD)是評估骨骼健康與預測骨折風險的關鍵指標。在越南已獲准的AIM 旗艦產品 DeepXrayTM 更已輔助各醫院加強骨折預防和病患照護,30秒內即可完成分析及產出報告。AIM 數據科學副總裁曾慶宗博士以「AI估算骨質密度:提升骨質疏鬆照護與骨折預防」的演講,分享來自台灣多家醫學中的臨床應用成果與研究資料。

▲采風智匯運用廣泛使用的 X 光和超音波設備,為全球廣大老齡化人口提供便利且快速的智慧精準醫療服務。(圖/秀傳醫院提供)

張教授亦指出,新冠疫情之後台灣和越南雙邊持續醫療技術的交流合作,加上雙方生醫產業的接軌與臺灣精良生醫產品成功落地,不僅擴展並助益台灣生醫產業在海外市場更受到高度的評價,從過去單純技術分享,逐漸轉型爲研發製造與人才培育合作,從單ㄧ科技擴展爲整體生醫群組的整合,不僅能夠共創越南超過一億人口期待大幅提升的醫療服務品質與量能,共同嘉惠雙方民眾醫療的需求,更開闊台灣生意產業在新南向發展中與傳統產業整合,再創台灣生醫的國際佈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創新聞 記者吳月惠/高雄報導】炎炎夏日不僅是出遊好時機,更是體質調理的黃金期!義大癌治療醫院中醫部李長殷主任提醒,隨著「三伏天」即將登場,民眾不妨把握中醫經典療法-三伏貼,在夏季陽氣最盛之際,為身體打下健康底子,冬季不再為過敏、氣喘所苦!

為什麼要貼三伏貼?三伏貼源自中醫「冬病夏治」理論,透過在特定穴位敷貼溫熱性藥材,能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咳嗽等呼吸道疾病,並增強免疫力、調整體質。李長殷主任表示,這項療法已廣受好評,特別適合容易感冒、手腳冰冷、體質偏寒者。

義大醫療中醫自7月7日起至8月9日推出三伏貼門診,由專業中醫師、藥師與護理師團隊協助,提供安全、專業的三伏貼療程。三伏貼適合反覆感冒、過敏、支氣管炎、氣喘體質者,尤其是兒童與中老年人。

不過以下三類人需特別留意:(1)皮膚過敏或濕疹傷口者:避免貼敷,以免誘發不適。(2)孕婦與發燒者:應避免使用刺激性藥材。(3)重大疾病或服用免疫抑制劑者:建議事前諮詢中醫師評估。

2025年三伏天時程出爐,依據農曆節氣推算,2025年三伏天時間如下:初伏:7 月 20 日(日)~ 7 月 29 日(10 天)中伏:7 月 30 日(三)~ 8 月 8 日(10 天)末伏:8 月 9 日(五)~ 8 月 18 日(10 天)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國立台灣大學系統科研產業化平台(由台大、台科大、台師大、長庚大學、明志科大組成)聯合台大醫院與台大SPARK計畫辦公室等單位,共同以「跨域生技.智慧啟航」為主題,展現平台5校在生醫研發與產業鏈結上的最新成果。(台大提供)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亞洲最具指標性的生技產業盛會BIO Asia亞洲生技大展登場,國立台灣大學系統科研產業化平台(由台大、台科大、台師大、長庚大學、明志科大組成)聯合台大醫院與台大SPARK計畫辦公室等單位,共同以「跨域生技.智慧啟航」為主題,展現平台5校在生醫研發與產業鏈結上的最新成果,以創新能量躍上國際舞台。

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全球高齡化與公共衛生議題持續升溫,生技醫療產業已成為各國競相投入的戰略重點,學術界在這場變革中不僅是人才培育的搖籃,更是推動創新的引擎,台大多年來一直持續投入資源,推動跨領域教學與育成團隊,培育新世代高階科技人才。現在藉由平台的力量,結合多所學校的資源與力量,將讓台灣在全球生技舞台上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台大研發長吳忠幟說明,平台展館匯集30項技術展示與18場專題演講,內容涵蓋智慧醫療、人工智慧輔助診斷、創新藥物研發、生技材料應用及臨床解決方案等前瞻領域。參展團隊來自平台內的頂尖研究團隊,結合豐富的產學資源,透過研發與臨床驗證的緊密串連,縮短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過程,展現台大在推動生技創新的核心角色。隨著AI、大數據、先進材料與精準醫療的技術日益成熟,生技產業正邁向一個科技深度整合的新時代,台大今年的展館正反映出將數位科技導入生技研發的努力。

國科會產學及園區業務處處長林德生則指出,學校研究團隊在國家生技發展的角色不可忽視,透過產學合作、專利授權、成立新創等多元管道,學術研究團隊積極協助科技與生活結合,加速研發落地。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