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學文獻 網路分享


【大紀元2021年0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綜合報導)馬偕醫學院27日-28日三天,於褒忠鄉龍巖國小舉辦「馬偕小小醫學營」寒假冬令營,由馬偕醫學院29位的大哥哥大姊姊們,帶領著褒忠鄉附近國中國小48位學生,在寒假期間,一同知性學習,將醫療知識帶入偏鄉。立委劉建國期待藉由本次「馬偕小小醫學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雲林子弟願意踏入醫事領域,服務社會大眾。

立委劉建國致贈感謝狀給馬偕醫學院校長李居仁。(劉建國辦公室提供)

立委劉建國表示,由於雲林褒忠地區地緣及資源的限制,在地的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很少能接觸到醫學相關領域的知識,因此期待藉由本次「馬偕小小醫學營」所提供多元的課程,引導孩子們瞭解醫學院的特色,在教案內容與活動設計了醫學、護理、聽力及語言等基礎的知識,如基礎解剖學、衛生教育、自我健康檢查,以及疫情防治觀念等,帶領孩子們有正確的醫學觀念,並培養孩子們童對於醫學領域的興趣,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雲林子弟願意踏入醫事領域,服務社會。

校長李居仁表示,「馬偕小小醫學營」希望把醫學知識帶到雲林偏鄉,也讓學生認識偏鄉的教育及醫療,畢業後能來偏鄉服務,實現馬偕博士造福人群,「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到哪裡服務!」的精神。也期待建立本校學生通過準備教案,培養團隊合作、人際溝通的能力,以及關懷社會與服務他人的精神,鼓勵同學們「看見地方的需要並成為需要」。

責任編輯:唐音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北醫楓杏服務隊澎湖義診 陳光復授服肯定團隊

臺北醫學大學楓杏社會醫療暨醫學知識推廣服務隊自7月19日起,在澎湖展開為期19天的義診與醫學知識推廣服務。服務隊日前於湖西鄉紅羅社區活動中心舉行授服典禮,澎湖縣長陳光復親自出席,親手為服務隊成員穿上象徵使命的楓杏服務上衣,不僅祝福此次活動順利成功,也見證同學們的成長,並期勉大家秉持為民服務的初心,持續精進專業、發揮愛心,讓醫療照護深入每一個需要的角落。

陳光復代表全體鄉親,頒發感謝狀給北醫醫療團隊,由服務隊大隊長黃鈵棋代表接受。他感謝團隊連續15年來走遍澎湖各離島與偏鄉地區進行義診,為居民帶來溫暖與關懷。他表示,透過義診與醫學研習營,不僅讓鄉親獲得貼心的醫療服務,也種下孩子們對醫學領域的興趣與啟發,意義非凡。

陳光復表示,離島澎湖醫療資源雖不及臺灣,但縣府持續努力完善在地醫療環境,包括成功爭取設立放射腫瘤中心、公費醫師培育、導入AI遠距看診、與大醫院合作推動早期療育服務、提供澎湖鄉親癌症轉診綠色通道等,減少民眾往返臺灣就醫的壓力與不便。

本次醫療團隊於7月24日至28日及8月2日至4日深入澎湖各村義診及家庭訪視,提供簡單的健康檢查(如身高、體重、腰臀圍、血糖及尿酸等)及進階檢測(如超音波及心電圖等),並由專科醫師進行家醫科、牙科及眼科診療。

團隊這次也舉辦了國中生物醫學研習營(文光國中)、國小醫學研習營(中正國小)及醫學體驗營(馬公國小、湖西國小及西溪國小),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培養學生對醫學的興趣與基礎認識,讓醫學知識向下扎根,厚植未來社會的健康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7/25 11:21(7/25 11:31 更新)



澎湖縣長陳光復(左)24日晚間為台北醫學大學楓杏社會醫療服務隊成員舉行授服儀式,並為團隊成員穿上象徵使命的楓杏服務衣服,感謝北醫楓杏醫療服務隊15年來在澎湖偏鄉行醫療巡迴義診服務。(澎湖縣政府提供)中央社 114年7月25日

(中央社澎湖縣25日電)台北醫學大學楓杏社會醫療暨醫學知識推廣服務隊,今天起在全縣1市5鄉共35個村里展開為期近半個月的巡迴醫療與家庭訪視服務,為澎湖民眾健康把關,讓醫療照護深入每個需要的角落。

澎湖縣長陳光復24日晚間為台北醫學大學楓杏社會醫療服務隊成員舉行授服儀式,為團隊成員穿上象徵使命的楓杏服務衣。他感謝北醫楓杏團隊15年來持續深入偏鄉義診,為民眾帶來溫暖與關懷,更期勉秉持為民服務的初心,持續精進專業、發揮愛心。

陳光復指出,離島澎湖醫療資源雖不及本島,但縣府仍持續努力改善在地醫療環境,包括爭取設立放射腫瘤中心、公費醫事人員培育、導入AI遠距看診技術、與大醫院合作推動早期療育服務、提供癌症轉診綠色通道等,盼減少民眾往返台灣就醫的壓力與不便。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此次楓杏社會醫療服務隊出動醫師、牙醫師、眼科醫師、護理師、藥師等共130名醫護人員,自今天起至8月4日分赴全縣各村里,進行健康檢查、超音波、心電圖等進階檢測,並由專科醫師提供家醫科、牙科與眼科診療服務。

除了醫療服務,楓杏服務隊此次也規劃多元社區活動,包括國中小與社區的「家訪衛教」、「聯歡晚會」、「醫學體驗營」、「快樂義剪」等,盼透過多面向互動,整體巡迴服務將持續至8月4日,為澎湖注入一股專業且溫暖的醫療能量。(編輯:黃世雅)11407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網紅YouTuber愛莉莎莎,在個人頻道分享她實行印度古代流傳自然療法排除肝膽結石的過程,因而引發爭議。(圖片取自愛莉莎莎Alisasa Instagram)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網紅YouTuber愛莉莎莎,在個人頻道分享她實行印度古代流傳自然療法排除肝膽結石的過程,因而引發爭議,許多醫師紛紛表示這是沒有醫學根據的方法,不適合公開發布。兒科急診醫師表示,在發表醫學相關文章或影片時,需反覆確認內容是否正確,多方詢問專家意見,將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這才是醫學知識傳播者該有的態度。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表示,自身是認證的合格醫師,除了醫師執照外,還考取了兒科專科醫師執照、感染症專科醫師執照、兒童急診專科醫師執照,加上多年在兒科和急診室的臨床經驗,即使如此,他在網路上發表醫學知識文章時,仍然戒慎恐懼,深怕有所疏漏造成錯誤知識傳播。

謝宗學提到,因為醫師身分,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文字更有公信力、容易讓人信服,萬一出錯造成的影響和傷害遠比普通人大很多,因此在發表醫學知識文章時必須有所根據,通常是教科書、知名期刊、或可受信賴的醫學網站 (如美國兒科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美國 CDC、台灣 CDC網站等),而且內容儘量是他自己擅長的兒科醫學、感染症、或急診相關,因為隔行如隔山,就算書上有寫但缺少臨床經驗支持,無法確保寫出來的內容符合實際醫療現況。

另外,謝宗學也分享了愛莉莎莎的道歉文章,直指道歉並不是針對文章內容。此外,愛莉莎莎也沒有下架任何影片。謝宗學認為,即使愛莉莎莎不是醫療背景,但身為有百萬人追蹤的 YouTuber,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他有感而發,網路上公關危機處理最忌諱硬拗,硬拗越久傷害越大。

謝宗學指出,要當醫學知識傳播者本來就不簡單,又容易發生類似的公關危機,在發表醫學相關文章或影片時,真的需要反覆確認內容是否正確,多方面詢問專家意見,才能將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

最後,謝宗學也針對網路發表一事提到,自己成立粉專8年多,即使小心翼翼,仍然有出錯的時候。最常見是引用過時的資訊或期刊內容,有更新資訊或最新論文沒有追蹤到,再來是英文翻譯出現錯誤,造成中文和原文內容上的差異,只要被網友質疑,他馬上會重新審視文章內容和再次搜尋醫學期刊,經查證確定文章內容有錯誤,立即的作法是道歉和修改文章內容,甚至刪除整篇文章,這才是醫學知識傳播者該有的態度。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南市立醫院與歸仁教會合作,7/11起舉辦為期一週的醫學認知營隊活動,共有30位來自歸仁區各國小的學童,大都是第一次參加醫學營隊。

活動課程邀請院內醫師、護理師、藥師,用專業有趣的方式來講解醫療知識,讓小朋友對醫學常識與醫院單位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解。

台南市立醫院院長蔡良敏表示,南市醫2020年即在歸仁區設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在2021年因為原空間不敷使用,因緣際會下和歸仁教會結緣,更感謝教會提供優質的場地,協助南市醫歸仁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順利遷移,服務更多的長輩。目前每週一~五上午都有提供課程,包含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延緩失能及照顧者支持團體為主。

歸仁教會牧師李盈賢表示,感謝市立醫院和教會合作,豐富暑期營隊課程,傳遞正確的醫學保健知識。讓醫學知識向下扎根,希望小朋友未來有機會能夠運用知識幫助他人。

蔡良敏表示,醫院的功能除了救治病人之外,還包括預防保健推廣及盡善社會教育責任等工作。台南市立醫院是社區民眾的好朋友,很高興能與歸仁教會合作舉辦營隊,傳遞正確的健康保健知識,也讓小朋友們認識及了解醫院團隊運作,是一群各司其職的專業人員,共同為守護民眾的健康而努力。

為期一週的課程包含「用藥安全」、「傷口處理」、「中醫藥不藥」、「認識失智症」、「認識身體器官」等醫學認知課程,搭配歸仁教會夥伴設計的趣味活動,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宣導用藥常識,讓小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早在當選中研院院士前,林昭庚就被國際譽為「中西醫結合之父」,他不僅以實證研究提升針灸治療安全性,更替中西醫創造對話平台,推動醫學進展。

「像我這樣土生土長,從中國醫藥大學大學部讀到博士,幾乎很少有人會當選院士,我很surprise(驚喜)!」七十六歲的新科中研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講座教授林昭庚,接受《今周刊》專訪時,總夾雜著三種語言,多數時候使用「下港腔」濃厚的台語,中文則是偶爾輔助的工具,但提到醫學專業名詞時,他又會自然地轉換成英語模式。

 

「中西合璧」的表達方式,恰好是林昭庚一生行醫研究的寫照。他是全國第一位中醫針灸博士,但近半世紀以來,一直致力於讓中醫與現代醫學對話,提升治療效率與安全性。

 

他運用西醫解剖學與電腦斷層掃描技術所做出的「胸背部各穴位安全深度研究」,是全球針灸教育的必讀教科書;他邀集多位專家合力完成的《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更是讓中西醫首次擁有「共通語言」的工具書,也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一四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林昭庚以「針灸實證醫學在促進人類健康所扮演之角色」為題發表演說,是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首位受邀演講的學者;一七年,他又應WHO邀請,專題演講「針灸列入緊急救援醫療之應用」,在在顯示他的研究深受國際醫學界重視。

 

因此,當中研院七月七日公布第三十三屆院士名單,林昭庚名列生命科學組院士的消息傳出後,醫界多認為實至名歸,只有他本人表示「驚喜」。早在本次當選前,林昭庚甚至婉拒過兩次建議提名,他用台語形容,「要踮腳尖拿的東西,他絕對不會拿。」以此自謙資格不夠。

 

曾在酒家打工,掙錢養家完成學業

 

他的驚喜,或許與不起眼的出身背景有關。

 

林昭庚一九四七年出生在彰化縣秀水鄉,父親是接受日本教育的農田水利會總務長,家境小康。高中時代,他的父親因心血管疾病猝逝,家中六個子女頓失經濟依靠,只能靠母親務農負擔家計。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2024年馬偕醫學院再次來到雲林縣東勢鄉,29日於東勢國小舉辦「馬偕小小醫學營」。此次活動特別感謝立法委員劉建國穿針引線,讓馬偕醫學院校長李居仁及其學生團隊不辭辛勞,將醫學知識帶到偏鄉,為當地小朋友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2024年馬偕醫學院再次來到雲林縣東勢鄉,29日於東勢國小舉辦「馬偕小小醫學營」。
(圖/記者蘇榮泉攝)

李居仁校長表示,非常高興能在劉建國立委、東勢鄉鄉長張健福以及東勢國小校長翁碧慧的安排下,讓馬偕醫學院有機會下鄉服務。他說:「馬偕醫學院的師生不僅將醫學知識帶到雲林,還同時注重品德教育,履行社會責任。感謝立委、鄉長和校長的支持。」李校長強調,除了雲林,馬偕醫學院也在台東、宜蘭、苗栗等地舉辦類似活動,傳播馬偕博士的精神。

▲立委劉建國表示,透過馬偕醫學院的大哥哥、大姊姊們指導下,讓小朋友能夠從小接觸到基礎的醫學護理知識。
(圖/記者蘇榮泉攝)

立委劉建國表示,透過馬偕醫學院的大哥哥、大姊姊們指導下,讓小朋友能夠從小接觸到基礎的醫學護理知識,這對他們的成長及未來的發展都有極大的幫助,不僅有助於提高孩子們的自我保健意識,也為未來的醫療與護理人才奠定基礎。

▲李居仁校長表示,非常高興能在劉建國立委、東勢鄉鄉長張健福以及東勢國小校長翁碧慧的安排下,讓馬偕醫學院有機會下鄉服務。
(圖/記者蘇榮泉攝)

劉建國委員表示,李居仁校長身為雲林斗南人,每年都用心帶領馬偕醫學院團隊到雲林舉辦醫學營,為地方培育未來的醫學人才。他希望透過這樣的營隊活動,能夠讓小朋友們收穫滿滿,因此非常感謝李居仁校長及馬偕醫學院的師生,期盼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讓更多孩子受益。

▲東勢鄉地處偏遠,資源相對匱乏,馬偕醫學院的到來為當地的孩子們帶來了極為珍貴的教育機會。
(圖/記者蘇榮泉攝)

東勢鄉鄉長張健福也表示,感謝劉建國委員的穿針引線,促成今天這樣的營隊,也感謝李居仁校長帶領團隊來到東勢鄉。他指出,東勢鄉地處偏遠,資源相對匱乏,馬偕醫學院的到來為當地的孩子們帶來了極為珍貴的教育機會。

立即加入【觀傳媒】官方帳號http://lin.ee/q2kd3ut精彩新聞不漏接!

閱讀更多
嘉義市淹水災害 黃敏惠:比照中央加碼補助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紀元2025年07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陸希休斯頓報導)世華美南分會於7月19日(星期六)下午1點,在休斯頓僑教中心106室舉辦「防癌新知講座」及會員慶生聯誼會,邀請現任M.D. Anderson癌症中心胸腔科主任陳之怡醫師(Janet Tu)擔任主講,針對乳癌與肺癌防治進行深入淺出的醫學講解,吸引眾多會員與僑界人士熱烈出席。講座後還舉行溫馨的會員慶生活動,現場氣氛溫暖熱絡。

主講人陳之怡醫師。(陸希/大紀元)

會長裴俊莉在致詞時感謝陳之怡醫師在百忙之中抽空與會,並表達對僑教中心提供優質場地的感謝。她強調,胸腔科等醫學領域的知識不分性別、年齡與職業,現場也有男性觀眾,是大家都受益的醫學新知。同時也鼓勵女性勇於發揮潛能。她指出,「女性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觀念應該與時俱進。」並鼓勵與會者積極發問,掌握正確醫療知識。

王盈蓉在會中呼應僑委會提倡的性別平等與家務分工理念。(陸希/大紀元)

僑教中心主任王盈蓉也在會中致詞,介紹7月1日甫到任的新任副主任房亭妤,並提及乳癌並非女性專屬疾病,男性也有罹病風險,藉此呼應僑委會提倡的性別平等與家務分工理念,強調「家務分工,幸福更加分」與「科技女力正在崛起」的重要觀念。

主講人陳之怡醫師為美國出生、具華人背景的癌症專家,畢業於萊斯大學生物化學系,並於貝勒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自2009年起任職於M.D. Anderson癌症中心,現為胸腔、頭頸部腫瘤內科教授。她雖以英語為母語,但此次特別以華語演講,並針對醫學術語特別注音、努力備課,展現高度誠意與專業,贏得與會者一致讚賞。

講座中以花園雜草比喻癌細胞如何增生。(陸希/大紀元)

演講內容以癌症的形成機制為起點,深入講解從細胞DNA突變開始,如何逐步演變為惡性腫瘤,過程中以影印機及花園雜草的生動比喻說明癌細胞如何異常增生與擴散。陳醫師接著說明三大主流治療方式: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如質子治療與Gamma Knife)以及全身性治療,其中包括化療、免疫療法與標靶治療。她特別指出,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在亞洲非吸菸者肺癌病人中成效顯著,EGFR突變的發生率甚至高達31%。

她亦分享了癌症治療的最新突破,包括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與雙特異性T細胞接合器(BsTCE)等創新療法,有望造福晚期癌症病患。陳醫師強調,參與臨床試驗對於取得尚未核准的潛力新藥至關重要。

除治療外,陳醫師也特別強調預防與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提醒民眾維持良好睡眠、減少壓力、避免抽菸與過度飲酒,並分享各類癌症的篩檢建議,例如肺癌篩檢需具長期吸菸史,大腸癌建議自45歲起定期檢查,乳癌則建議1至2年接受乳房X光檢查。針對中藥與化療併用問題,她建議病患應先諮詢整合醫學門診,避免自行用藥造成風險。

在Q&A環節,陳之怡醫師聆聴裴俊莉(右)的提問和分享。(陸希/大紀元)

講座中,會長裴俊莉也分享了家人肺腺癌治療經驗,而現場亦有會員談及親人抗癌成功19年的真實故事,強調配合醫囑、嚴格治療計畫是抗癌成功的關鍵。

活動尾聲1至7月生日的會員舉辦慶生並合影。(陸希/大紀元)

活動尾聲,主辦單位為1至7月生日的會員舉辦慶生活動,準備蛋糕與贈送壽星精美禮物,並致贈與會會員限量版台灣黑熊手提袋作為紀念。此次活動兼具專業性與溫馨感,深獲好評,為社區健康推廣與女性團結力量再添亮點。

責任編輯:王梓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疫情之下,前線醫護人員固然重要,但背後一班生物醫學工程師都是功不可沒。由呼吸機到新冠肺炎的篩檢,甚至mRNA疫苗的研發使用,無不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以培育優秀的生物醫學工程師、科學家及創新創業者為目標。該系助理教授袁武稱,未來香港及周邊地區都步入不同程度老齡化,對醫療儀器及智能系統更倚重,加上政府大力推動「創新生物醫學」,這門學科在未來將有極大發展空間,承擔促進健康人類社會的重擔和使命。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 – 明報升學網
袁武教授(左)和何亦平教授指,課程提供跨學科訓練,除了教授科技應用,還涉及醫學知識。

生物醫學工程是結合工程學及醫學的科目,主要以工程的角度出發來解決生物醫學的問題。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袁武教授解釋﹕「目前全球醫療技術主要面臨三個問題﹕高效篩查(Efficient Screening)、精確診斷(Precise Diagnostic)及有效治療(Effective Treatment)。生物醫學工程主要就是圍繞上述三個問題,提供精準且可負擔的解決方案。以超聲波儀器為例,生物醫學工程的不斷發展,推動其成為臨上廣泛使用的篩查、診斷以及治療的技術。」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何亦平補充,生物醫學工程不只是開發創新醫療儀器,同時亦會關注更微觀的醫學問題。她說﹕「現時新冠肺炎的檢測,甚至是mRNA疫苗的研發,都涉及廣泛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生物醫學工程師與醫生是緊密的合作夥伴,醫生在前線照顧病人,而生物醫學工程師則提供解決醫療技術的方案、工程的支援及新技術的研發。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
學系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實習,掌握科研技巧。

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開辦的「生物醫學工程學」課程內容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醫療儀器及生物感應」(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nd Biosensors),屬於硬件及電子工程為主,如精密微創手術機械人等;第二類是「生物醫學影像、資料及建模」( Biomedical Imaging, Informatics and Modeling),內容與人工智能、電腦程式和算法有關,如智能醫學影像系統和醫療大數據;第三類是「分子、細胞及組織工程」( Molecular Cell and Tissue engineering),內容與生物科學有關,如人體內藥物遞送及基因治療等。袁教授指課程涉及層面廣泛,學生可按自己興趣和職業規劃挑選課程,挑戰及解決人類社會要面對日新月異的醫療問題。

現時,各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各有側重。袁武教授稱,中大是本港首個引入該課程的院校,特色在於課程全面及配套齊全。他指出,中大擁有頂尖的醫學院及工程學系,同時亦擁有自己的教學醫院,加上最近開始營運的中大醫院,無論是研究及研發都有足夠空間去實踐及操作,讓學生在學習上更有優勢。他相信課程會有很大發展空間,並已開展了與中大商學院的合作,未來甚至與法律學院合作,著手於生物醫學工程有關的規管和知識產權。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
學系安排學生到醫院實習,負責檢查院內設施。

交流實習助提升競爭力

中大資源豐富,對外亦有教學醫院,實習及實踐機會極多。學生會在第一年暑假獲安排到醫院參觀及實習兩星期,實地學習微創手術機械人及心臟科醫療影像儀器的運作。此外,課程亦設有工作實習,為期六個月至一年,學生可在本地或外國生物科技公司、護理機構、醫療器材製造商或醫院實習,累積經驗。至於海外交流,學系過往有25%學生有機會前往歐美、新加坡及韓國等地,參與為期十個月的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實習,與當地不同的研究團隊交流,擴闊眼界。

如果學生對科研有興趣,可於第二年加入心儀教授的科研團隊,參與實驗室的工作。有部分四年級學生更可選擇跟隨醫科教授進行畢業論文研究,曾有學生研究利用3D打印技術製作人工心臟。課程在工程、科技,以至醫學知識讓學生奠定了紮實基礎,若學生成績優異,又對醫科有興趣,可選擇畢業後修讀醫學院碩士課程或修讀醫科,以於日後取得醫生資格。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
學生到新加坡實習交流

畢業生工作選擇多 前景佳

袁武教授稱,近日的施政報告有提到「創新生物醫學」,加上社會日益了解學科於未來舉足輕重,故畢業生出路廣闊。課程畢業生的出路主要分為四大類,目前最主要是在醫院擔任生物醫學工程師,為前線醫護人員提供醫療技術支援。第二類是在政府規管單位、醫療科技公司和諮詢機構從事合規、研發、銷售及推廣服務。第三類是在醫院擔任持牌專家,負責操作如MRI和放射治療等大型醫療設備。最後,畢業生可選擇專注研發和轉化創新醫療技術,開創科技企業或繼續修讀碩士或博士課程。

香港生物醫學工程師的平均起薪點約有2.6萬至2.7萬元。何教授稱,這個學科在歐美國家的工學院屬最頂尖科目,為吸納最優秀人才,故薪金很高,但目前香港的起薪點仍然偏低。她相信隨着社會對科目了解日深,加上香港步入老年化,學科重要性不言而喻,未來的薪金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課程著重英文及數學能力,如果學生同時修讀數學及延伸數學,成績最佳一科獲1.5倍加乘。至於選修科如生物、化學、物理及組合科目也有1.5倍加乘。何教授透露,如果不計科目加乘,去年收生平均是DSE 25分。若學生曾參加STEM比賽,甚至贏得獎項,報讀課程會有優勢。另外,課程設有面試,學系只會邀請在JUPAS組別A選報該課程的學生參與面試,有志報讀的學生須留意。

====================

課程資料

課程名稱及聯招編號
生物醫學工程學(JS4460)

最低入學要求
.英文、中文及數學達3級或以上;
.通識達2級或以上;
.其他兩個選修科達3級或以上,其中一個須為化學、組合科學、數學延伸(M1,M2)、生物或物理;
.同時修讀數學和延伸數學M1 / M2,成績最佳一科獲1.5倍加乘;生物、化學、物理和組合科目等科目也有1.5倍加乘。

查詢
電話﹕3943 1935
網址﹕www.bme.cuhk.edu.hk
電郵﹕bmeinfo@cuhk.edu.hk

====================

相關文章︰
生物醫學工程師 工作具意義 富挑戰性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兒童視力議題受到家長及老師的關注。(圖/惟生醫學文教基金會)

【記者雷鈞/綜合報導】
根據數據顯示,三歲的幼兒平均視力發育應可以達到零點六以上,六歲以上的兒童應達到一點零以上的視力標準,透過篩檢若未達此標準,就需要眼科醫生的評估與追蹤。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眼科主任蔡紫薰並且表示,台灣十八歲前近視率高達九成,居世界之冠,需要謹慎注意。 

台灣18歲前近視人口世界之冠

由財團法人惟生醫學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美麗人生系列講座」,推廣健康醫學知識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董事長林鶴雄本身就是醫學專家,他在致詞時表示:「零至六歲的幼兒,難以表達視力上的問題,篩檢就變得相當重要。」也因為如此,這次特別邀請在弱視及斜視開刀方面的權威醫師蔡紫薰,讓更多家長及教師瞭解兒童視力保健的重要性。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眼科主任蔡紫薰,有守住弱視孩童雙眼最後防線的稱號。(圖/惟生醫學文教基金會)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眼科主任蔡紫薰,有守住弱視孩童雙眼最後防線的稱號。(圖/惟生醫學文教基金會)

贊助此次講座的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尼克森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研華本著「智能地球的推手」之願景,公司發展策略緊扣永續議題,投入有助於環境發展的創新研發和綠色營運,亦重視長期的教育發展。尼克森微電子公司每年也編列公益預算,以善盡社會公民義務與回饋社會。

被媒體盛讚是守住弱視孩童雙眼最後防線的蔡紫薰醫師,她指出,嬰兒剛出生的時候,視力相當模糊,只對光線及較大物體有感覺,到了兩到四個月大,就會開始有「搜尋」的能力,會隨著物體的移動而轉動眼球。三歲時已經可以辨認形狀,可戴上檢測眼鏡來檢測立體感,辨識出圖卡上的形狀,或者和旁邊的卡片進行比對,若立體感檢測有問題,則必須由眼科醫師進一步評估,確認是否有斜、弱視等狀況。因為孩子的視力到六歲會趨近成熟,弱視、斜視等問題,若能在六歲前發現,及早積極矯正治療,有九成的機率可恢復,因此早期發現非常重要。

 

惟生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鶴雄(中)長期關注醫療議題,推廣健康醫學知識。(圖/惟生醫學文教基金會)
惟生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鶴雄(中)長期關注醫療議題,推廣健康醫學知識。(圖/惟生醫學文教基金會)

近視是疾病 日照有助視力保健

「近視是一種疾病!」近視最擔心的就是併發症,例如:黃斑部變性、視網膜剝離等。嬰幼兒近視除了先天受父母遺傳外,最常見的就是受到後天使用3C等用眼過度所造成的近視。由於近視是不可逆的,所以除了培養正確用眼習慣外,防止近視加深也是重要的一環,兒童近視矯正的方式可以透過散瞳劑藥水、特殊隱形眼鏡、硬式角膜塑型片來矯正。

「斜視常會合併弱視!」弱視從外表常常難以分辨,加上有時兒童難以表達,所以常在篩檢時才會發現,所幸在黃金期六歲前發現並治療,有很高的治癒率。斜視從外觀上容易分辨,斜視可能會導致弱視,常見的是內斜跟外斜,若發現兒童經常鬥雞眼,或是眼神常常渙散,就應盡早就醫。

蔡紫薰指出,在四歲時幼兒園或衛生所都會進行全面性的視力檢查,且後續每年都應該定期至眼科進行檢查。平時除了攝取深綠色蔬菜,若需要使用3C產品時,也需要在20至30分鐘後,強制休息10分鐘,讓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另外,蔡紫薰強調「日照」也相當重要,陽光可以刺激眼球分泌多巴胺,例如:可在有太陽的白天,戴著墨鏡在樹蔭下,如此也可以減少使用3C的時間,減少眼睛的負擔。

原始新聞來源 惟生醫學文教基金會:斜弱視及早發現  治癒率高達九成 臺灣郵報.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