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生技資本洗牌與 AI 醫療革新:從東升西降到跨境共贏 | GeneOnline News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2025 年「亞太生技投資論壇」(Asia-Pacific Biotech Investment Forum)匯聚亞洲、美國與歐洲的資本市場代表與產業領袖,聚焦全球生技「東升西降」趨勢、AI 醫療革新及臺灣國際接軌挑戰。

花旗集團(Citi)張凌解析中、港、美、臺資本動向,富瑞金融(Jefferies)吳軍闡述 AI 重塑藥物與診斷全鏈,日商大和生技創投 Shuntaro Kodama 點出亞洲在 AI、蛋白質工程、長壽醫學與幹細胞的潛力,摩根大通(J.P. Morgan)劉伯偉則引導討論臺灣的政策改革與人才瓶頸。從香港股市反彈到跨境合作新局,論壇勾勒未來十年全球生技資金流向與創新競爭格局。Syncona Investment Management 蔡正華則表示,全球生技競爭日益激烈,唯有立基獨特生物學、善用合適技術並靈活結合資本策略,方能在快速變動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港中資本市場領跑,美國大型併購降溫但中型交易火熱

花旗集團 董事總經理/投資銀行醫療健康部亞太區主管 張凌(攝影:基因線上)

在 2025 年的「亞太生物科技投資論壇」(Asia-Pacific Biotech Investment Forum)上,花旗集團(Citi)董事總經理暨投資銀行醫療健康部亞太區主管張凌(Ling Zhang)指出,全球生技資本市場正處於「東升西降」的轉折期。亞洲市場憑藉資金回流與企業創新力,正在改寫全球投資格局。

截至 2025 年 5 月,恆生醫療健康指數上漲 54%,創下近十年最大單年漲幅,生物科技板塊更是大漲 78.1%,遠高於恆生指數的 20.3% 以及美國標普生技 ETF(XBI)的 -1%。香港生技 ETF(3099-HK)漲幅達 30%,中國境內生技指數則上升 6%,顯示資金明顯回流亞洲。

IPO 市場同樣回溫,2024–2025 年間,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幅達 11%,累計漲幅更達 84%,明顯優於 2023 年的 32.1%。例如,恆瑞醫藥(Hengrui)吸引了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高瓴資本(Hillhouse)、景順(Invesco)、瑞銀資產管理(UBS AM)等國際藍籌基金全數參與;南京唯利之國(Viva Biotech)也在 OrbiMed 的支持下完成 1.5 億美元融資。

在交易模式上,中國大陸生技企業近三年平均每年完成逾百筆 BD(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主要集中在腫瘤學(Oncology)、免疫與炎症(I&I)、心血管代謝疾病(CVM)等領域,並逐步轉向抗體藥物複合體(ADC)與雙特異性抗體(BsAb)等新型療法。恆瑞與葛蘭素史克(GSK)簽署的 12 億美元合作協議,就在公布當日令股價飆升 20%。

更具創意的跨境模式正在興起。所謂 NewCo 模式,由奧博資本(OrbiMed)、禮來亞洲基金(LAV)、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等具深厚中國背景的創投發起,將海外創新藥資產引進中國開發;而「上市公司變體模式」則是將中國的研發資產與美國上市的現金殼公司結合,透過 PIPE(私募配售)融資加快國際化布局。

相對而言,美國市場則顯得謹慎許多。2024 年美國生技併購總額為 410 億美元,遠低於 2023 年的 1,390 億美元(當年由輝瑞收購 Seagen 所帶動)。雖然大型交易罕見,但中型交易(30–50 億美元)與早期資產收購佔比上升,私營公司比重由 2020 年的 35% 增至 56%,競標者數量也明顯增加。在 IPO 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擁有成熟臨床數據的公司傾向採用「雙軌制」策略,同時推進 IPO 與併購談判,最終收購價對比預期 IPO 估值的中位溢價達 123%,其中 Protedlogix 的溢價甚至高達 219%。

AI 打破「十年十億美元」魔咒,藥物研發與診斷效率翻倍提升

富瑞金融集團 董事總經理/亞洲醫療健康行業負責人 吳軍(攝影:基因線上)

富瑞金融集團(Jefferies)董事總經理吳軍認為,AI 正在推動醫療產業由「數據驅動」邁向「智慧驅動」。第三方研究預測,到 2030 年,AI 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 3,606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 25.4%,甚至超過自動駕駛與金融服務等熱門領域。

傳統新藥研發平均需耗時 10 至 12 年、投入超過 10 億美元,成功率僅 2% 至 10%。AI 的導入,能將早期臨床前階段由 4–6 年縮短至 2–3 年,並顯著降低失敗率與成本。在藥物研發策略上,「逆向藥理學」(Reverse Pharmacology)利用 AI 對靶點(Target)與疾病之間的關聯進行深度分析,大幅提升靶點發現與候選分子篩選的效率。市場預測顯示,全球 AI 藥物研發支出將從 2020 年的 54 億美元成長至 2032 年的 748 億美元,佔整體研發支出的比例將由 2.6% 躍升至 18.5%。

這股浪潮已孕育出多家具代表性的企業。美國的 Recursion(RXRX.US)市值約 16.9 億美元,開發了 Recursion OS 虛擬生物數字模型,並與 Bayer、Roche、Sanofi 等藥企合作推進超過 40 項藥物專案。另一家美國公司 Schrödinger(SDGR.US)結合物理基礎分子模擬與 AI 技術,與 Novartis、Bayer 建立長期研發聯盟。深圳的晶泰科技(XtalPi, 2228.HK)則透過 AI 驅動的乾濕實驗室閉環平台,加速藥物晶型篩選與分子優化,並與 Pfizer、Lilly 展開合作;北京的 METIS 泰科專注於 AI 驅動的納米藥物遞送與 mRNA 技術,與全球前十藥企合作開發脂質納米顆粒(LNP)及中樞神經系統(CNS)遞送方案。

AI 在診斷與多體學(Multi-Omics)研究領域的應用也日益成熟。德國一項針對 46 萬名病人的研究顯示,AI 輔助癌症檢出率可提升 16.9%。在癌症篩查與 DNA 測序等領域,AI 的加入能將效率提高 20 倍以上,同時降低成本。中國人工智慧醫學影像市場在 2020–2024 年的 CAGR 高達 171.9%,預計 2025–2030 年仍將保持 28.6% 的高速增長。

在醫療服務方面,AI 已能滲透診療全流程——診前的智慧分級與預問診、診中的輔助診斷與藥物劑量優化、診後的 AI 隨訪與智慧諮詢——全面提升效率與精準度。AI 醫療筆記可將臨床文書處理時間由 25 分鐘縮短至 2–3 分鐘,節省 50% 至 70% 的醫生時間。全球線上問診市場在 2023–2029 年間的 CAGR 預估為 6.1%,其中中國用戶規模居全球首位,月活躍用戶數預計將由 2023 年的 3,500 萬成長至 2029 年的 3,700 萬。

臺灣以創新版與政策鬆綁吸引資本,人才結構與投資信心成關鍵瓶頸

在論壇的「運用資本加速生技創新」座談會中,摩根大通(J.P. Morgan)亞洲健康行業投資銀行主管劉伯偉引導與會者討論臺灣如何藉助資本力量推動創新。臺灣證券交易所協理邱元贊表示,國發會在 2025 至 2028 年的國家發展計畫中,已將「擴大醫療投資」與「打造健康臺灣」列為施政目標,行政院也推出涵蓋精準健康與智慧農業的「精創臺灣」方案,意在從政策層面構築生技產業的長期競爭優勢。

邱元贊進一步指出,「臺灣創新版」(Taiwan Innovation Board, TIB)專為生技醫療與新藥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彈性掛牌條件。例如,只要市值達 20 億元並完成臨床一期試驗,即可申請上市,且不設營收與獲利門檻。這一政策降低了新創企業跨入資本市場的門檻,截至今年 6 月底,臺灣資本市場已有 244 家生技醫療業者,總市值接近 2 兆元,其中 53 家為上市公司。

然而,人才結構的不平衡仍是制約臺灣生技產業國際化的重要瓶頸。全福生技董事長林羣認為,雖然臺灣高階生技人才儲備充足,尤其 50 至 70 歲之間的博士級專才普遍具備跨國藥廠經驗,但在中階與入門層級的人才中,具備國際商務開發(Business Development, BD)與跨國授權(Licensing)能力的專業人士仍然稀缺,導致本土創新成果難以在國際市場發揮最大效益。他建議放寬創新版掛牌的淨值門檻及競拍制度,進一步降低新藥公司進入資本市場的障礙。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則強調,臺灣並非缺乏資金,而是缺乏投資信心。由於新藥開發本身週期長、成本高且失敗率高,投資人普遍對早期項目的風險有所顧慮。涂醒哲主張透過「專業導入」提高成功率,同時引入類似 ETF 的分散式投資策略,以降低單一項目失敗對整體資金池的衝擊。

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則從生態系角度切入,指出建立完善的「生技產業生態系」(Biotech Ecosystem)是推動創新的根本。他以美國麻州 Kendall Square 為例,說明政府長期資金投入、頂尖學術機構與產業之間緊密合作,如何成為新藥研發的加速器。中研院目前已設立九大核心設施、引入顧問專家,並舉辦超過 220 場培訓活動,協助科研團隊熟悉商業化的流程與思維。他呼籲臺灣政府制定長期的「國家級轉譯計畫」(National Translational Program),為科研成果走向市場鋪設穩固道路。

唯有立基獨特生物學、善用技術結合資本策略才能脫穎而出

Syncona Investment Management 執行合夥人 蔡正華(攝影:基因線上)

蔡正華表示,全球生技競爭的勝負,不在於盲目追逐市場熱點,而在於從獨特且有深度的生物學發現出發,以恰當的治療技術作為推進工具,並靈活運用資本與市場策略,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產業格局中站穩腳步。

2025 年,美國依然是全球生技的龍頭,貢獻了全球七成五的藥品營收,但同時承受著監管與政策的逆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在短時間內更換了三分之一員工,審批速度與可預測性面臨挑戰。藥品關稅雖尚未大幅提高,卻可能在兩到三年內增加,進一步壓縮供應鏈利潤。IRA 改革雖取消了「藥丸懲罰」,但細節與落地時間尚不明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預算削減,對仰賴其資金的中小型創新公司打擊尤大。再加上中美脫鉤風險升高,臨床試驗、製造合作與研發協作都面臨不確定性。

即便如此,創新腳步反而加快。以非小細胞肺癌(NSCLC)為例,自 2000 年以來新增 16 種療法、9 種全新作用機制,同類藥物上市間隔從十多年縮短至數月。到 2030 年,將有近三千億美元的藥品失去專利保護,默沙東與必治妥施貴寶將首當其衝,這迫使大型藥企必須加速透過併購與授權補充產品線。

資本市場的資金流向更加集中於具備二、三期臨床數據的成熟專案,早期種子與臨床前公司籌資愈發艱難。2025 年 IPO 市場低迷,全年規模僅約三十億美元,為 2012 年以來低點。台灣的 Jyong Biotech 在六月登陸納斯達克,上市後股價飆升逾七倍,成為極少數逆勢突圍的案例。併購市場則維持活躍,但集中於已有上市產品或晚期臨床的資產,例如默沙東以逾百億美元收購 Verona。

療域上,腫瘤學持續吸引最多風險資本,至 2030 年市場規模將再增一千五百億美元。肥胖症領域因 GLP-1 類藥物帶動,近五年複合年增長率達七成,未來五年仍將維持兩成五的高速增長。免疫與發炎同樣市場龐大、增速穩健,神經科學、疫苗與心血管疾病則被視為下一波重點。技術發展方面,小分子與單株抗體仍為主力,但 mRNA、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體內細胞療法,以及雙特異與多特異抗體的成長曲線最為陡峭,特別在腫瘤領域有望與傳統單抗分庭抗禮。

在地理格局上,歐洲雖僅佔全球藥品銷售的兩成至兩成五,但科研出版量是美國與中國的兩倍,在免疫學與抗體研究上領先。中國自 2015 年藥監改革將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審批期從十八個月縮至六十天後,新藥核准數量飛速成長,全球創新管線占比由 2020 年的百分之十四提升至 2024 年的百分之三十一。大型藥企向中國生技授權的分子已超過三分之一,臨床試驗總數在近兩年更是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試驗市場之一。

蔡正華的建議,創業應以「生物學」為核心,從疾病本質出發,而非被短期流行的技術牽著走。技術形態是推進的助力,但不能主導方向;熱門如 ADC 或 CAR-T 可能幾年後就退燒。至於給藥方式,市場已不再視為主要障礙,療效與患者價值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未來十年,腫瘤與免疫領域將迎來雙特異與三特異抗體的高速成長;心血管代謝與呼吸系統疾病則因患者規模龐大而具有巨大市場機會。

蔡正華總結,全球創新版圖在快速重組,資金更為集中,競爭加速,唯有紮根科學、審時度勢、靈活運用技術與資本,才能在這場沒有終點的競賽中持續領先。

亞洲創新藥研發管線佔全球 38%,四大未來療法引領黃金十年

日商大和生技創投 董事總經理 Shuntaro Kodama(攝影:基因線上)

日本大和生技創投(DCI Partners)董事總經理 Shuntaro Kodama 指出,亞洲在全球生技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已經發生根本轉變。根據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2024 年 3 月的報告,亞洲目前已佔全球創新藥研發管線的 38%,並貢獻了全球生物製藥對外授權交易(Out-licensing deals)的 24%。除了研發實力的提升,亞洲還擁有全球 34% 的 GDP、55% 的人口以及 55% 的高齡人口,這些人口結構與經濟規模共同構成了龐大的醫療需求市場。此外,亞洲還掌握全球 64% 的世界級專利、41% 的研發支出,以及 51% 的全球頂尖科技公司收入成長,顯示其在技術創新的核心競爭力。

Shuntaro Kodama 認為,未來十年亞洲將在四大領域展現全球性的引領作用。首先是在「人工智慧醫療」(AI in Biomedicine)領域,亞洲憑藉在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的優勢,有能力將 AI 深度融入藥物發現與臨床設計中。其次是「蛋白質工程」(Protein Engineering),透過強化抗體藥物與融合蛋白等生物製劑的創新與製造能力,為精準醫療提供更多解決方案。第三是「長壽醫學」(Longevity Medicine),這一領域將針對人口快速老齡化所帶來的延緩衰老與慢性病治療需求,開發長效且安全的療法。最後是「幹細胞技術」(Stem Cell Technology),尤其是日本在 iPS 細胞研究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將持續為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注入新動能。

DCI Partners 自 2014 年成立以來,累積管理資產已超過 260 億日圓,投資組合涵蓋 iPS 細胞治療(K Pharma、Regenephro)、調節性 T 細胞免疫耐受療法(JUNTENBIO、REGIMMUNE)、RNA 開關技術(aceRNA Technologies)、以及 AI 穿戴式醫療設備(SIGKNOW)等多個領域。該公司不僅建立以日本與臺灣為核心的跨境投資網絡,還能為被投資公司爭取最高可達投資額兩倍的政府補助,總預算超過 20 億美元。

多個跨境合作案例展現了亞洲創新的實力與國際化趨勢。例如,日本的 Chugai 與新加坡的 Gero 展開價值 2.5 億美元的合作,結合 AI 靶點識別與抗體工程,共同針對老化相關疾病開發新療法。LUCA Science 則專注於開發功能性粒線體治療藥物,並建立粒線體供應平台;而新加坡與臺灣共同參與的 protuoso bio 項目,則利用 AI、計算蛋白設計與合成生物學技術開發多功能融合蛋白,展現了跨國團隊在前沿技術融合上的巨大潛力。

Shuntaro Kodama 最後強調,未來十年的亞洲,極有可能在東京、台北、新加坡等地的實驗室與會議室中孕育出全球矚目的新藥與醫療技術,只要資金、技術與跨境合作三股力量能夠協同發揮,亞洲生技產業的黃金時代將指日可待。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