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你體內的 DNA 不只是決定你長得像父親還是母親,它也藏著你將來可能罹患哪些疾病、會不會對某些藥物產生副作用,甚至可能成為改變整個醫療體系的關鍵密碼。這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橋段,而是醫學與科技結合之下,正快速推進的現實革命——「基因體學」(Genomics)與「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從過去昂貴罕見的研究工具,變成臨床常規操作的一部分,基因科技正在重新定義我們對健康、疾病與照護的認知與策略。
7 月 23 日,「2025 年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5)」期間的「Plenary Session – Global Biotech Development」主題論壇,來自全球醫療、生技與科技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未來十年的產業趨勢與技術突破。來自 PwC 澳洲管理顧問公司策略與產業權威暨健康醫療與生技產業負責人Nick Meadows,以「從科幻走入現實:掌握基因醫療資本化的契機」(From science fiction to reality: Capitalising on the genomic revolution)為題進行演講。他指出,基因科技不只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當前產業重塑、政策制定與資本投資的關鍵引擎。
從科學研究到產業發展:基因革命掀起資本化浪潮
演講一開始,Nick Meadows 即引導觀眾回顧基因革命的起點。1990 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歷時十三年、耗資逾 20 億美元,才得以繪製出第一份人類完整基因圖譜。然時至今日,基因定序的成本已降至每位患者僅需 500 美元,預估未來更可進一步壓縮。這項技術門檻的大幅下降,直接推動了基因科技從研究室走入臨床現場,也促使各國政府與產業加快投資步伐,爭取在新一輪的醫療變革中搶占先機。
根據 PwC 數據,全球基因體市場正以 16.85% 的年均成長率擴張,預計從 2022 年的 280 億美元成長至 2030 年的 990 億美元。而這場成長,不再僅限於製藥或醫療設備產業,而是廣泛擴及保險、數據平台、穿戴式科技乃至食品營養等多元領域。Meadows 博士強調,基因醫療的發展,正在打破過去以產業分類的商業模式,改以「功能性需求」為導向,打造跨產業整合的新生態。
健康照護產業樣貌重塑:照護生態系的新商業模式
在 PwC 的觀察中,「照護(Care)」不再只是傳統醫療的延伸,而是一個跨越科技、平台、製造與零售的廣義照護體系。這個由基因科技驅動的 3 個 P 新生態,強調個人化(Personalized)、預防為先(Preventative)、以及預測主導(Predictive)的照護邏輯。這樣的架構,不僅顛覆了醫療機構的角色,也為保險、資本市場與公共衛生政策開啟全新思維。
而在應用層面,基因科技也從過去僅能提供疾病風險評估的角色,進一步成為預防、診斷與治療的核心工具。Nick Meadows 分享多項實例指出,許多國家已將基因篩檢納入公共衛生策略。以英國為例,自 2012 年啟動的「10 萬人基因計畫」(100,000 Genomes Project)迄今已累積逾 130,000 筆基因資料,成功辨識出 1,500 種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並進一步轉化為 700 多項臨床研究與治療方案。此外,「Our Future Health」計畫更致力於招募 500 萬名志願者,整合其健康紀錄、生活型態與生物樣本,用以建立全國級疾病預測平台。
臨床落地的實證:新生兒重症與癌症早篩案例
除了英國,澳洲亦展現制度化應用的前瞻實力。在維多利亞州進行的新生兒急症基因檢測研究中,科學家針對 290 位重症嬰兒進行全基因定序,結果顯示高達 54% 可獲明確診斷,其中 77% 更因基因資訊而改變治療決策,包括轉介手術、器官移植或停用無效療法。此計畫最大亮點在於,透過專屬快速團隊的介入,整個定序到診斷流程已由傳統數月壓縮至 5 天內完成,展現基因科技在急性醫療現場的實際效益與可行性。
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案例是 Galleri,一款多癌種早期篩檢血液檢測,透過分析血液中的循環腫瘤 DNA(ctDNA),一次可偵測超過 50 種癌症。該項目與英國國民健康署(NHS)合作,涵蓋超過 14 萬名受試者,初步結果顯示其可大幅提前數月甚至數年發現癌症,補足傳統篩檢的盲點,並正朝向常規臨床應用邁進。
體制障礙未解:從科研成果到全民照護的缺口
然而,基因醫療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Nick Meadows 亦坦言,儘管技術日益成熟,實際導入仍遭遇諸多制度性挑戰。首先是給付延遲——目前澳洲實際進行的基因檢測中,僅不到 10% 納入 Medicare 給付,其餘須依賴州政府或患者自費。其次是臨床導入的斷層,不少研究計畫雖具成果,但缺乏後續轉譯與常規化流程。此外,基因資料的儲存、解析與應用亦需仰賴堅實的資料治理架構與人才支援,而這些在許多國家仍屬短板。
為解決上述難題,PwC 建議各國政府與產業同步啟動四大能力建設:包含標準化臨床流程、完備的法規與病患同意機制、培育跨領域遺傳專業人才,以及建構整合式資料平台與 Genomics-as-a-Service 模型。只有制度與基礎設施齊頭並進,基因革命才不會止步於少數試點,而能真正躍升為全民健康系統的支柱。
多體學新紀元:從單一檢測到整合預測
Nick Meadows 最後將視角帶向未來。他指出,下一波醫療創新的關鍵不只在「基因體學」本身,而是其與其他「體學」的整合,也就是「多體學」(Multi-omics)。當蛋白質體、轉錄體、代謝體與表觀基因體逐步成熟,醫學將能建構出疾病的多維生物圖譜,藉由 AI 模型進行長期追蹤與早期預測。未來不再是為疾病找資料,而是由資料預測疾病,這將徹底翻轉診療邏輯與健康管理哲學。
在 PwC 的預測中,蛋白質體學(Proteomics)已達到成熟商業化階段,其市場規模領先所有體學領域,並以 13% 的年成長率持續擴張。而整合多體學與 AI 將推動單一檢測同時篩檢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對癌症、糖尿病、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等慢性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預測精準度,亦將大幅提升。
結語:呼籲將基因資料當成健康醫療的基礎建設積極布局
總結這場演講,Nick Meadows 站在科學觀察者與策略布局的角度,以務實角度提醒:基因革命的下一哩路,關鍵不再是技術突破,而是制度整合與價值創造的能力。當基因資料成為社會資產、當診療策略由個體需求驅動,當預防重於治療、數據勝於猜測,那麼,這場始於 DNA 的未來醫學革命,將不只改變醫療,也將深刻重塑我們如何理解生命本身。
參考資料:
1. 2025 亞洲生技大會現場。
2. https://www.pwc.tw/zh/news/press-release/press-20250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