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高油飲食可能造成短期糞便油膩,但若長期出現脂肪便,則可能與胰臟功能不良、膽囊或膽道阻塞、小腸吸收異常等健康相關;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飲食吃下過多油脂,可能導致糞便脂肪含量增加,但出現脂肪便的原因卻不僅止於此。營養學者洪泰雄於臉書專頁發文表示,脂肪便(Steatorrhea)是指糞便中含有異常高量的脂肪,外觀通常油亮浮在水面;顏色淡、灰白或帶黃;難以沖掉有惡臭;伴隨泡沫或體積增大。出現脂肪便的原因不一,但可能與胰臟功能不良、膽囊或膽道阻塞、小腸吸收異常等健康警訊有關,若情況長期如此,或伴隨其他不適症狀,建議應進一步就醫檢查。
胰臟、膽囊、小腸健康恐出問題
洪泰雄指出,雖然高油飲食可能造成短期糞便油膩,但長期出現脂肪便,則可能暗示身體有以下問題:
請繼續往下閱讀…
●胰臟功能不良:胰臟分泌胰脂酶,是分解脂肪的關鍵酵素。若胰臟發炎、纖維化或有腫瘤,會導致酵素分泌不足,造成脂肪無法分解,油脂隨糞便排出,形成脂肪便。
●膽囊或膽道阻塞:膽汁是幫助脂肪乳化的重要物質,若膽管堵塞或膽結石,膽汁無法正常分泌,脂肪吸收會受影響。
●小腸吸收異常:如乳糜瀉(Celiac disease)或克隆氏症等,也可能導致脂肪吸收不良。
專家表示,除胰臟發炎外,若膽管堵塞或膽結石,或罹患乳糜瀉、克隆氏症等,均可能導致脂肪吸收不良,以致出現脂肪便;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胰臟發炎造成脂肪便3影響
洪泰雄指出,胰臟負責分泌多種消化酵素,其中胰脂酶(lipase)是分解食物中脂肪的主要酵素。一旦胰臟發炎時,不論急性或慢性,則會有以下影響,包括:出現酵素分泌下降,脂肪無法被有效分解與吸收;脂肪通過腸道時被原封不動地排出;尤其在慢性胰臟炎或胰臟癌末期,會造成長期脂肪便現象。
6大症狀應高警覺就醫檢查
哪些症狀須提高警覺?洪泰雄說,若你或病患出現大便持續浮油或呈油脂狀,沖不掉;消化不良、腹脹、食慾差;體重無故下降;上腹疼痛,特別是偏左上腹部位;背痛;血糖不穩等情況,建議應儘速就醫檢查胰臟或消化系統,並做進一步檢查,如糞便脂肪檢查(Fecal fat test)、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CT);胰臟酵素檢測(胰脂酶、胰蛋白酶);腸胃鏡或核磁共振。
洪泰雄建議,若有脂肪便現象,切勿自行補充酵素或油脂,應就醫診斷確切原因。飲食方面可減少油炸、動物性油脂;選擇中鏈脂肪酸,如椰子油、MCT Oil較易吸收;避免過多糖分、精緻澱粉,減輕胰臟負擔;補充水溶性維生素,因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易流失。